上篇讲了死亡如此之重要,如果我们恰当地去面对,可以改变人们对生命的看法,能够促使他们完全真正地投入生活。
本篇探讨第二个问题,死亡焦虑及如何干预。
关于死亡的焦虑
死亡与生命是相互依存的,有生即有死,对死亡的恐惧大部分人都存在,以至于很多人将生命的大部分能量都消耗在对死亡的否认上。
对死亡的超越是人类经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从个人内心最深层的现象,到公开宏观社会结构,乃至我们整个生活方式。
死亡恐惧对个体内心动力的影响,会产生两种防御:
1、改变死亡这一难以忍受的客观事实。通过创造一个不死的神话,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终极拯救者。
2、改变内心的主观体验。个体的独特性、相信自己的无所不能。
这两种防御可适度减轻内心的恐惧,但同样对于死亡相关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时候,焦虑也就会不断攀升。
死亡恐惧出现于生命早期,它在塑造性格结构过程中发挥着作用,并在一生中不断引发焦虑,这导致了明显的苦恼和心理防御的建立。
但存在主义心理疗法的观点,虽然希望减轻焦虑的破坏性后果,但却并不要求消除焦虑。“没有焦虑,就不能活出真正的生活,也无法面对死亡”,焦虑是敌人,也是向导,它可以指出真正的存在之路。
在心理学中,没有绝对的坏和绝对的好,“乐极生悲”、“否极泰来”,个体状态的差异性、可供性在心理研究、治疗中可充分运用。
治疗师的责任是把焦虑减轻到比较舒适的程度,然后利用这种既存的焦虑来增加病人的觉察力和活力。
对于死亡焦虑的处理,治疗师的任务之一是增强来访的确定感和掌控感,同时改变、调整来访当前的心理动力,让死亡焦虑与生活的满足成反比,甚至达到对“死亡脱敏”。
对于死亡的恐惧到底有哪些,恐惧、焦虑一旦具体化可改善的目标就更清晰。“如果能把对无物的害怕转变成对某物的害怕,就能发动自我保护战役”。我们既可以避开所害怕的事物,也可以寻找盟友来对抗它。
想一下,我们为什么对死亡有恐惧、焦虑而痛苦?
怕痛、怕时间不够、怕亲人痛苦…..
书中列举了哲学家雅克.柯隆关于死亡恐惧的分类:
1、死后的情形。比如再也不能照顾我爱的人,我爱的人会很悲痛等等;
2、临终的情形。死时会不会很痛苦、亲人会不会很伤心;
3、还有就是生命的终结,我再也不能有任何经历,这也是更核心的死亡恐惧。
通过对死亡恐惧的具体化,让来访有信念体系可以理解死亡、生命的价值,同时激活生命中的满足感。而伴随着反复接触,人们可以习惯任何事情----甚至死亡。
在一次次暴露于较轻程度的害怕之中,帮助来访操控他所害怕的对象,并从各方位来审视这个对象,达到激发观点大幅转变的边界体验。
最后有一个叫做“存在性休克”的小实验,让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去觉察、感知生命,也可以尝试做一下:
在一张白纸上画一条直线,线的一端代表你的出生,另一端代表你的死亡。在代表你现在的年龄的地方画一个叉。
深思五分钟……
最近天门山四个年轻人相约自杀的新闻涌上热搜,而青少年自杀的新闻也层出不穷,在叹惜这些年轻的生命,嘘唏生命的脆弱、无常,也反思生命中有比死亡更让人恐惧、痛苦的事情。
在存在主义心理疗法中,死亡只是四大生命终极关怀之一,还有关于“自由、孤独和无意义”的探讨和心理治疗体系的分享。
下期再来学习关于“自由”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