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唐朝皇帝(唐代最后一个皇上叫什么名)

频道:社会百科 日期: 浏览:266

在阅读此文前,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讨论分享,又能给您不一样的参与感。“史海撷珍713”感谢您的支持,并欢迎您在留言区里多提宝贵意见,预祝阅读愉快!

01 婢女之子,侥幸执掌权柄

会昌六年(846年)四月二十三日,唐武宗李炎因服食长生丹中毒英年早逝,结束了他历时五年、璀璨而又短暂的执政生涯。

武宗在任期间,在宰相李德裕的帮助下,着力打击宦官集团和藩镇势力,不仅彻底击溃了回鹘,还迅速平定了昭义叛乱;特别是开展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仅用三个月就归还僧尼二十六万余人,收回被寺院占据的良田数千万顷,为行将就木的大唐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可惜天妒英才,正当君臣二人踌躇满志之时,却出师未捷身先死,怎不令后人遗憾万千!

因武宗对宦官集团的强势打击,导致宦官对他很是愤恨。武宗死后,宦官们便以武宗之子年幼不能胜任需立长君为由,剥夺了武宗这一脉的皇位继承权,将其交给了武宗的堂叔,时年36岁的李忱。

李忱是唐宪宗之子,与唐武宗的父亲唐穆宗李恒是同父异母兄弟。穆宗母亲郭太后是对大唐有再造之恩的名将郭子仪孙女,家世显赫、身份尊崇。在郭家权力影响下,穆宗的三个儿子敬宗、文宗、武宗先后登基为帝,开创了大唐一门出四帝的豪华纪录。

而李忱的母亲郑氏则是郭太后的婢女,出身寒微,因被宪宗临幸才产下李忱这个唯一儿子。可想而知郭太后得知此事该是如何恼怒,因此她对李忱母子极为苛刻。李忱就在这种敌视的环境下悄然成长,他自小沉默寡言,看上去极为木讷。正因如此,才躲过了郭太后那双怨毒的眼神。

敬、文、武三帝执政时,敬宗两年而亡倒没怎样,文、武二帝经常组织皇亲国戚宴饮,每次都以逗弄李忱说话的方式取笑作乐。尤其是武宗性格豪爽,更是没少拿李忱开玩笑。

宦官们被这种表象所迷惑,一致认定李忱是个智商有问题、扶不起的阿斗。让这样的人当皇帝,他们才好操弄权柄、上下其手。只是他们忘记了“大智若愚”这句话,居然在无意中为已然没落的大唐挑选了一位精察果决的英主。

李忱就这样侥幸而又必然地走上了历史舞台。


02 拨乱反正,剔除前任痕迹

会昌六年(846年)正月,李忱以皇太叔身份代理国政,此时武宗虽还健在,但已不能言语。李忱接见百官哀容满面,处理事务有条不紊。文武百官、宫廷内外这才知道李忱不是他们想像的那个样子,这个结果当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只是大局已定,再也无法更改。

四月二十三日,武宗驾崩,令宰相李德裕摄冢宰,暂时主持全国政务。二十四日,宣宗李忱即位,成为大唐第十七任帝王。

李德裕自会昌元年(841年)担任宰相,一直大权在握,把与他做对的李宗闵、牛僧儒等“牛党”清理得干干净净。

武宗的执政风格是抓大放小,因此需要有李德裕这样精察强势的宰相替他打理日常事务。而宣宗却事事亲力亲为,国家大事小情都有自己的想法与思路,对李德裕的专权自然很反感。没过多久,便将李德裕下放到荆南当节度使,把兵部侍郎白敏中提升为宰相,接替李德裕。

这一举措迅速而又果决,引来朝堂一片惊叹,也标志着宣宗时代的正式来临。

继任宰相白敏中诗写得不错,还是“诗圣”白居易的堂弟。武宗在位时本想重用白居易,而李德裕嫌恶白居易与牛僧儒私交深厚,便推荐了白居易的堂弟白敏中。因此,白敏中虽然由李德裕所荐,却并不怎么感念他。

白敏中借着李德裕被宣宗所忌又为朝臣所厌的大势,悉心揣摩宣宗心理,大搞“去李德裕化”,凡是经李德裕所反对的事,不论正确与否一律实施;凡是被李德裕所贬黜之人,不论品行如何一律重用。

他先是派人诬告李德裕,将李德裕贬为太子少保、分司(闲职),后又贬为潮州(广东潮州)司马,大中二年(848年)九月再贬崖州(海南)司户(主管户口的小官),大中三年(849年)十一月,这个为大唐江山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宰相黯然病故。

停止全国性“灭佛运动”。关于灭佛,后世对武宗颇多非议,其实武宗的出发点并不是基于宗教信仰,而是有鉴于当时的佛教过于特殊,当了和尚可以享受免税、免兵役等多种优待,还占据大量耕田,已经成了阻碍社会发展的畸形利益集团。

基于上述考虑,武宗和李德裕才开始“灭佛”,也确实收到了奇效。以宣宗的明察不可能看不透这一层,但为了消除前任权力痕迹,仍然毫不犹豫地停止了这一利国利民行为。后来,宣宗在位期间对佛教政策几经调整,虽然不再提“灭佛”,实际上也一直在控制佛教规模。

将被武宗贬逐到南方的前宰相牛僧儒、李宗闵、崔珙、杨嗣复、李钰五人,全部官升一级调回北方。只是李宗闵却没能再回故土,病故于贬所封州(今广东肇庆)。

停止册封黠戛斯可汗。黠戛斯曾协助大唐击败回鹘,又自称是汉朝名将李陵之后,主动要求成为大唐属国。武宗和李德裕着眼当时形势,准备派出使者与草原新霸主黠戛斯建交。武宗死后,宣宗召集群臣商议,却认为该国偏远,且回鹘残余势力尚未剿灭,不应与之建交便召回了使者。后来回鹘瓦解,宣宗这才又重新派人册封。

郭太后离奇崩逝。当初宪宗因服食长生药被宦官所害,宣宗一直怀疑这里面有老郭家的事,因为最终的受益者是郭太后之子穆宗,郭太后肯定参与了密谋。加之她历来对宣宗母子凉薄,宣宗登基对郭太后自然好不到哪去。

郭太后自打嫁给宪宗开始,到她儿子及三个孙子先后任帝,近三十多年一直都享受着无尚尊荣,冷遇下难免会有落差。一天,她登上勤政楼说要跳楼。这个行为有可能是在向宣宗示威,并不是真的要自杀。结果传到宣宗那里,引来宣宗勃然大怒。当晚,郭太后离奇死于宫中。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仍未完结,宣宗不愿让郭太后与宪宗合葬,将她葬在了景陵(宪宗墓)外园。

前凤翔节度使、晚唐一代名将石雄曾在击破回鹘、平定昭义叛乱中立有大功,是武宗和李德裕最为欣赏的将领。武宗病故、李德裕被贬,受到冷落的石雄向朝廷请求给他一个军府养老,却被朝廷以“往日功劳,国家已先后任你为河东、河阳、凤翔三地节度使,奖励够了”为由予以拒绝,只让他当了个没有实权的左龙武统军,曾叱诧疆场的石雄也只得无奈接受郁郁而终。

政治斗争说白了无非就是权力之争,在权力面前没有什么绝对的是与非,更遑论什么亲情友情。

从宣宗即位的种种作为来看,他绝对是个富韬略、有主见、很强势的硬茬,远不是未登基前所表现出的那种昏懦。当他的对手和敌人,显然是不幸的。

03 顺水推舟,收复河湟失地

河、湟地区

河湟地区共计四镇十八州(即现在的青海、甘肃、宁夏一带),安史之乱大唐边防空虚,被吐蕃逐步蚕食占领。

文宗开成三年(838年),吐蕃赞普(国王)彝泰病故,弟弟达磨继任。彝泰身体虚弱,在任期间国家政事全都交由大臣处置,已没有精力再侵犯大唐边境。

达磨荒淫残暴,重用佞臣当宰相,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达磨病故(年龄不详),因没留下子嗣,佞相便擅自将达磨妃子綝氏的哥哥尚延力之子乞离胡立为赞普。乞胡离还只是三岁幼儿,国政完全由佞相与綝氏共同执掌。

首相结都那看不惯佞相所为,上朝见到乞胡离不仅没有参拜,反而当众说:“我们赞普宗族很多,你们却拥立外姓人为帝,这么做国人有谁还肯听从他的号令,先祖神灵有谁还会接受他的祭奠!我们国家就要亡了,这些年天降灾荒就是征兆。老夫我无权无势,不能拨乱反正来报答历任赞普的恩德,唯有一死。”

言罢,抽刀划破脸皮痛哭离去。佞相大怒,当即派人将结都那杀掉并灭族,这一行为引起国民严重不满,骚乱的种子就此萌发。

吐蕃东部边境有个叫论恐热的大将,任洛门川讨击使(甘肃天水武山县)。他生性强悍,残忍奸诈又野心勃勃,见国内局势不稳,便有了异心。

他的亲信也劝他:“如今奸相舍国姓擅立綝氏,陷害忠良威胁朝廷大臣,又没有大唐的正式册封,算不上合法赞普!我们应当举起义兵旗帜,攻入国都诛杀奸相、綝妃以正纲纪。这是天道所在,一定会取得成功。”

这话说到了论恐热的心坎里,他立即自称国相,派人说服邻近三个部落,又会同青海节度使(吐蕃所立)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共同举兵,向国都挺进。

到达渭州(甘肃陇西县东南)时,恰好遇到吐蕃国相尚思罗驻守在渭州的前沿要点薄寒山(甘肃陇西县西南)。论恐热率军攻击,尚思罗抵挡不住扔掉辎重向西逃奔松州(四川松潘县),在当地发动苏毗、吐谷浑、羊同等部落,凑了八万人死保洮水(即洮河,黄河上游第二大支流,位于甘肃南部),并派人将附近所有桥梁焚毁。

论恐热乘胜屠灭渭州,并尾随追击到洮水边,隔河向对岸苏毗等部落喊话“当今奸臣祸乱国家,上天派我来行使讨伐使命,你们为什么帮助奸臣作乱!我已是宰相,国家兵马都听我的指挥,你们如果不服从我,就将你们部落杀光。”

这些部落本就是被尚罗思诓过来的,眼见论恐热势大,便放弃了抵抗。论恐热率骑兵涉水而过,收降了苏毗等部落。尚思罗继续向西逃走,被追获处死。论恐热合并了他的部众,得到十余万人。乱兵过处,从渭州至松州一千余里的土地上尸横遍野

论恐热名义上称义兵,实际上阴谋篡国。他在击败尚思罗后,又将目光瞄向了吐蕃鄯州节度使(青海西宁)尚婢婢

尚婢婢是吐蕃贵族,家族在吐蕃世代为相。他对仕途不怎么感冒,却非常喜欢读书,国人对他很尊重。到了四十岁时,彝泰赞普强逼他入仕,让他镇守鄯州。他为人宽厚、沉着勇敢,所训军队很有战斗力。

会昌三年(843年)六月论恐热率大军向鄯州进攻,旌旗连绵千里不绝。抵达鄯州附近突遇狂风闪电,当场将十余名将领劈死马下。论恐热担心这是恶兆,便停留下来盘桓不前。

尚婢婢使出疑兵计,派人携金银财宝、牛羊美酒犒劳论恐热,并告之 “您兴义兵匡国难,举国之内闻风而动。假若派名使者休书一封,我怎敢不从。何亲率大军到我这边鄙之地。我只是一介书生,此生最喜读书,担任这个职务实非我所愿。您如能准我退休回归故里,这才是我平生所愿。”

论恐热得意洋洋的拿着信向将领们炫耀:“尚婢婢只知把玩书卷,哪懂带兵打仗。等我得到国家可以让他当个宰相,让他坐在家里当摆设。”随后便撤兵返回,屯驻大夏川(甘肃临夏广河县)。

尚婢婢听说了,拍腿大笑:“我国要是没了皇帝,我就去投靠大唐,怎会事奉这个犬鼠之辈!”

九月,尚婢婢趁论恐热松懈,派将领庞结心莽罗薛吕带五万精兵向论恐热发起进攻。行至河州(甘肃临夏古城)南,莽罗薛吕率四万人埋伏于距大夏川数十里的山谷,庞结心则率一万人埋伏在城外枊林中。另派千余骑兵登上高处,向论恐热营寨内放箭挑衅。

论恐热大怒,带数万人马奔出城外。庞结心佯装败走,边跑边装作马匹劳累前行无力的样子,将论恐热一路诓到了数十里外的山谷中。

莽罗薛吕一声令下伏兵四起,庞结心则调转头来前后夹击。正在此时,狂风大作扬尘满天,溪谷水流猛涨,论恐热全军大溃,被杀得伏尸五十里,淹死于水中的不计其数,论恐热命大,单枪匹马逃了出来。

到了会昌四年(844年)二月,论恐热的将领岌藏丰赞因不满论恐热残忍,归降了尚婢婢。论恐热以此为借口重新发兵鄯州,尚婢婢兵分五路拦阻,将论恐热击退并逼入鄯州东侧的山谷中。之后,用木栅将论恐热包围起来切断了水源。论恐热饥渴下带百名骑兵突围,退保薄寒山(甘肃陇西县西南),其他人全部归降了尚婢婢。

会昌五年(845年)十二月,死不认输的论恐热再次纠集人马进攻尚婢婢,被尚婢婢将领庞结藏击败。这次更惨,只剩下十余人狼狈逃窜。

尚婢婢派人传檄河、湟,列举论恐热罪行,并告之:“你们本是唐人,吐蕃内乱就去归顺大唐,不要听任论恐热屠杀。”檄文所到之处,论恐热部众逐渐离散。

大中元年(847年)五月论恐热趁武宗丧葬,诱使党项、回鹘余众侵犯大唐河西地区。

宣宗诏令河东节度使(治所位山西太原)王宰率军惩戒,王宰派沙陀首领朱邪赤心为先锋,从麟州(陕西神木)渡河,在盐州(内蒙古五原县)大破论恐热

沙陀部族原来生活在河、湟地区,归吐蕃节制,宪宗元和年间向大唐归降,逐步迁移到山西以北居住,成为大唐北部边疆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大唐灭亡后,他们以山西为基础横扫北方,建立了后唐王朝。

经过论恐热一番无休止的穷折腾,吐蕃国力更加衰微,对河湟地区的控制几近于无。

大中二年(848年)十二月,大唐凤翔节度使(辖凤翔、宝鸡)崔珙在边境击败吐蕃,攻克清水(甘肃天水清水县)。

论恐热派将领莽罗急藏率兵两万在西方边境抢掠,被尚婢婢将领拓跋怀光击败,莽罗急藏降。

大中三年(849年)二月,论恐热驻军河州(甘肃临夏),尚婢婢驻军河源军(原为大唐陇右节度使辖区,位于青海西宁东郊)。经过几次胜利,尚婢婢所属将领有了轻慢之心,想要乘胜进攻论恐热。尚婢婢不同意,他觉得论恐热已被逼到绝境,有了必死之心,此时与之交战很可能会失利。

但尚婢婢的将领却没有他的觉悟,执意出战。尚婢婢知道他们一定会败,就带兵守在河边接应。果然,这些人被逼红眼的论恐热打得大败。尚婢婢收拢余众,将河岸上所有桥梁焚毁,返归大本营鄯州(青海乐都县).

在论恐热自杀式的折腾中河湟大乱,本就薄弱的吐蕃管制力量纷纷撤出。被掳掠奴役了近百年的唐朝百姓看到回归希望,一致团结起来驱逐城内吐蕃官员,向就近的大唐藩镇归降。

就在尚婢婢退归鄯州后,秦(甘肃天水秦州区)、原(宁夏固原)、安乐(也称长乐州、威州,今宁夏同心县)三州,以及石门关、驿藏关、木峡关、制胜关、六磐关、石峡关、萧关等七关派人请降。宣宗让太仆卿陆耽任宣谕使赴西部边陲,统一指挥泾原、灵武、凤翔、邠宁、振武等边防藩镇出兵接收。

六月,泾原节度使康季荣收原州及除萧关外其余六关。

七月,灵武节度使朱叔明收安乐州;邠宁节度使张君绪收萧关;凤翔节度使李玭收秦州。

八月初八,朝廷举行盛大仪式,隆重欢迎失地重归。来自河陇地区的千余名代表兴高采烈进入京城,宣宗站在延喜门楼上亲自接见。人们欢呼雀跃,脱掉胡服换上大唐衣冠,高呼万岁。

仪式结束,朝廷下诏“招募百姓开垦三州、七关农田,五年之内不收取任何赋税。京城罪犯凡判处流刑(流放)的,一律发配这十个地方。泾原、邠宁、灵武、凤翔所属将士能于戍守之地耕田的,所需牲畜、耕具由国家解决。镇守三州、七关的将士两年一换,期间衣粮加倍供应。沿途设置堡垒、卡口,凡从内地到边镇经商贸易,及传送将士书信、衣物的人员一律放行。在山南、剑南(四川)边境有被吐蕃占领州县的,也应量力收复。”

大中五年(851年)正月,原吐蕃所属沙州(甘肃敦煌)刺史张义潮派使者前来归降。

张义潮是晚唐时代传奇人物,他生长于沙州官宦之家,父亲是汉人、母亲是粟特人,在当地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史传他童年就精通骑术和狩猎,具有较强的统帅能力。

大中二年(848年)某天,张议潮率领全副武装的追随者来到沙州城门,唐人全体响应,武装示威演变成了声势浩大的起义,为数不多的吐蕃军队丧失了抵抗的勇气弃城而逃,张义潮随即占据沙州,派出十队使者分赴长安报信。

沙州距长安远隔千里,到处是沙漠与戈壁,还经常会遇到游弋的吐蕃骑兵,路途充满风险。这十队使者经过两年多的艰苦跋涉,只有一支平安到达,将发生在千里之外沙州土地上的故事呈报宣宗。

宣宗大为鼓舞,整个朝廷也为之振奋,诏令张义潮为沙州防御使。

不久,捷报再传。张义潮以沙州为据点,趁论恐热尚婢婢内乱,接连攻克瓜州(甘肃酒泉瓜州县)、伊州(新疆哈密市伊州区)、西州(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甘州(甘肃张掖市甘州区)、肃州(甘肃酒泉市肃州区)、兰州、鄯州(青海乐都)、河州(甘肃临夏)、岷州(甘肃岷县)、廓州(青海贵德县)十一州,并派他哥哥张义泽携十一州图籍入朝拜见。

丢失了近一个世纪的河、湟重新返归大唐版图。

十一月,朝廷下令在沙州成立归义军,令张义潮为首任节度使兼十一州观察使。

而那个凶残成性的论恐热,则在张义潮和尚婢婢接任者拓跋怀光的联合打击下穷途陌路,于咸通七年(866年)被拓跋怀光抓获并斩首,首级传送长安。

河、湟的收复缘于吐蕃自身的消弱,这个几乎与大唐同时崛起的伟大帝国,似乎受到了大唐的某种传染,在大唐没落时也紧随其后走向解体。

但也不能不看到,宣宗君臣牢牢把握住了这难得的历史机遇,无论是接收领土还是政策支持,都考虑的精当充分,落实的有条不紊,确保了河、湟地区的顺利接收与过渡。


04 精权术疏大道,是英主非雄主

宣宗非常聪明,博闻强记善于学习。他不仅对国家法律条文过目不忘,就是在宫中洒扫的杂役都能叫上名来,各地呈上来的奏章只要看一遍就能记住。

你的工作他比你还明白,你的优缺点他比你还清楚,这样的领导,按他的想法和思路落实就是了,千万别想着糊弄,因为你那点伎俩根本也瞒不过他的火眼睛睛。

有一次,度支上奏折,其中有句“渍污帛(指被水浸染过的布帛)”,写件的人把“渍”误写为“清”,宣宗看过后也没说什么。

奏折转到中书,枢密承旨(相当于管理文件的秘书)孙隐中将“清”字补笔划改成了“渍”,而后盖章签署再重新呈递宣宗,没想到就是这一点瑕疵却被宣宗一眼就看到了。宣宗当即大怒,按擅改奏章罪将孙隐中贬官处罚。

宣宗曾密令翰林学士韦澳编纂了一本反映全国各地风俗物产的书,名为《处分语》。韦澳领旨后亲自上手,书成即报宣宗,连他弟子都不知道。一天,邓州刺史薛弘宗拜见宣宗,向宣宗汇报工作。完事后对韦澳感叹:“皇上对我们州中事务熟悉的吓人啊”,韦澳一问才知宣宗说的全是《处分语》中所载,他竟然把整部书都记下来了。

宣宗熟知吏治,善于以术驭下,处事用人比较公道,能够虚心听取大臣的意见。因此,在他当任期间官员们基本还能恪尽职守。

浙东观察使李讷因性格暴躁,轻视军中将士,引发兵变被乱兵驱逐出境。宣宗立即将他贬黜为郎州刺史,同时杖责监军王宗景四十大板,发配?陵守墓,并诏令全国“从即日起,凡节度使、藩镇武将不遵守律法的,监军一并坐罪。”

可别小看这纸诏令,以往的监军只有权力没有责任,藩镇出现任何问题都是节度使的事,因此监军们在任期内就只是一味的享乐敛钱,这下把藩镇将士违法与监军连坐,也算是对监军这个岗位在制度上做了规范,使他们至少不敢太过分。从宪宗死后的六任帝王里,对宦官如此强势的也只有宣宗了。

淮南节度使杜悰曾担任过前朝宰相,原本官声不错。但在地方日子久了,就逐渐沉溺于酒宴享乐中不再关心政事。有一年正赶上淮南闹饥荒,他毫无怜恤之心,依旧悠游快活。百姓们没有办法,只得出外流亡。宣宗听说后,让宰相崔铉到淮南当节度使,把杜悰打发为太子太傅、分司,不再让他主政地方。

有个叫刘集的乡野医师能量很大,不知用的什么法子,竟然让宣宗亲自出面,给兵部侍郎兼盐铁转运使柳仲郢打招呼,给刘集在盐铁场弄个小官当。柳仲郢对宣宗说:“他是个医生,医术精湛完全可以当医官。安排到盐铁场,该如何考察他的能力。更何况盐铁场全是些不入流的卑贱小官,不应该由皇上您亲自下令,臣不敢奉命。”宣宗当即给有关部门批示:“赏赐刘集细绢百匹,送他回家。”有一天宣宗见到柳仲郢,笑着连连夸他在刘集这件事上做得很对。

右威卫大将军康季荣在担任泾原节度使期间,擅自挪用公款二百万缗。事情暴露后,康季荣请求用家财偿还公款,不要给他定罪了。宣宗顾念他曾在收复河、湟时立有大功,就答应了他的请求。诏书下到中书被给事中退回不办,朝廷谏官也纷纷上奏弹劾。宣宗当即收回成命,重新下诏将康季荣贬为?州(重庆奉节县)长史。

宣宗乾纲独掌,断事果决且头脑清醒。唐朝的制度比较合理,对皇权、相权以及地方官员的权力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可惜到了中、晚唐时期,这些制度逐渐被破坏,变成了墙上的摆设。特别是“甘露事变”后,宦官集团做大,严重威胁到了皇权,以至皇帝在处置国家大事、任命高级官员时处处掣肘。

宣宗起自寒微,对于人情世故和宫中事务看得通透,加之明察秋毫谁也糊弄不了,在与各方势力的斗争中逐渐掌握了权柄。执政中,他既有柔情的一面,更有刚硬的手腕,保证了国家机器在他的意志下顺畅运转。

先看柔的一面:

宣宗对京兆(指长安)治理很不满,就将翰林学士韦澳任命为京兆尹,让他管理京城事务。韦澳不仅博学多识,还为人公正。上任后不讲情面认真履责,使得城中那些豪门权贵再也不敢明目张胆的胡作非为。

宣宗的亲舅舅郑光以前很穷,外甥当了皇帝作了天下主人,他开始疯狂圈地敛财,宣宗也不好说什么。郑光的管家仗着主家势力横行霸道,且接连数年不向朝廷上缴赋税,韦澳将管家抓起来并带上了枷锁刑具。

宣宗在上朝时询问韦澳缘由,韦澳如实向宣宗做了汇报。

宣宗问:“你准备怎么处置他。”

韦澳答:“准备依法处死。”

宣宗:“郑光很喜欢这个管家,怎么办?”

韦澳:“陛下您将我从内庭调到京兆,不就是想让我清理京城陈年积弊。郑光的管家长年祸害乡里,宽恕了他就证明陛下的法只针对那些贫苦百姓,恕臣我不敢奉诏。”

宣宗:“你说得对,但郑光总是缠着我不放。不如你将这管家痛打一顿,但饶他一条命行吗?”

韦澳:“您都发话了,我不敢不听,但必须要郑家把欠缴的赋税交齐我才放他。”

宣宗:“这完全应当!我为了郑光而破坏你执法,我深以为愧。”

韦澳回去立即将管家痛打一顿,并等着郑家将数百斛欠缴的粮食送来才将管家释放。

从这个典故我们可以看出宣宗的人情味,以及对认真履职官员的尊重与支持。

再看硬的一手:

大中十年(856年)十一月,大唐调整宰相,任命户部侍郎、判户部崔慎由为工部尚书、同平章事(宰相)。

宣宗亲政,任命宰相从不与任何人商量,每次都是诏令下了,群臣才知道新宰相是谁。

这次宰相人选起初并不是崔慎由,而是兵部侍郎、判度支萧邺。当宣宗将萧邺的宰相命令交给枢密(宦官担任),让他们向学士院宣旨时,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自作聪明地提醒宣宗:“萧邺的判度支职务是否应当罢免。”

宣宗立即起了疑心,认为王归长他们与萧邺有勾联,随即免掉萧邺,亲手写下崔慎由的名字,重新交给学士院下达。可怜的萧邺一直等到第二年七月,才重获宰相命令。

内园使(传达皇帝诏旨的宦官)李敬寔遇到宰相郑朗出行不躲避,郑朗向宣宗参了他一本。宣宗将李敬寔叫过来责骂,他还不服气地说:“我是供奉官,照例可以不用躲避。”宣宗怒道:“你如果身担传令任务,就是横着走也没人管你,但在私自外出时遇到宰相怎能不知规避呢。”当即叫人剥了他的官服,将他打发到宰相府去当杂役。

宣宗爱听戏,在宫内养了一帮戏子。有个叫祝汉贞的戏子,为人滑稽反应敏捷才华横溢,受到宣宗喜爱。一天,他给宣宗讲笑话解闷儿,见宣宗听得认真,便把宫中一些趣事也穿插进去当笑料。本以为宣宗会开怀一笑,谁知宣宗当即就把脸沉了下来,冷声道:“我养你们不过是取笑罢了,谁给你们的胆子竟敢影射朝政。”由此开始疏远了他们。过了些日子,祝汉贞之子因贪污坐罪被杖刑处死,祝汉贞也被流放天德军

还有个叫罗程的乐工,琵琶弹得非常好,武宗时已受宠。宣宗精通音律,对他的精湛琴艺更是欣赏。谁知罗程恃恩横行,竟然因一点小事杀人,被抓进京兆府监狱。他的同伴想救他,在一次宫廷宴会中故意设了一个放置着琵琶的空坐,并围在空座旁下跪哭泣。宣宗很诧异,问他们怎么了,他们回答:“罗程有负于陛下,罪该万死。然而臣等实在替他惋惜,这天下一绝今后再不能为陛下弹奏。”宣宗答:“你们可惜的不过是罗程的琴艺,而我所可惜的却是国家的法律。”说完,立即派人将罗程杖杀于狱中。

宣宗精力旺盛也非常勤政100,左右亲近的人从没见到他有过倦容。与宰相商议国事时,他威严的态度令人不敢仰视。等到处理完公务,往往会笑着说:“可以聊聊闲话了。”于是,街头巷尾、游玩宴乐等话题无所不谈。一刻钟左右,又整容严肃地说:“你们要好自为之,我时常担心你们会辜负于我,以至再也无法见面。”说完这句话,便起立回宫。

宰相令狐绹私下对身边人说:“承蒙皇上信任恩宠,我已当了十年宰相,但每次在延英殿汇报工作时,还会紧张的汗流浃背。”

宣宗是一代英主,但受所处历史环境制约,算不上雄主。这也导致在他故去后,大唐迅速人亡政息走向没落,匆忙的连个过渡都没有。

第一,他信奉长生之说,服食所谓的长生丹,导致慢性中毒。唐朝从太宗李世民开始就信奉道教,到了中、晚唐时更为严重。宪宗、穆宗、武宗都因服食丹药而亡,宣宗在这点上也不能免俗,最终导致背部生出毒疮,于大中三年(859年)八月初五含恨而终。

第二,他在皇位继承人选问题上犹豫不决动作迟缓,最终被宦官钻了空子。宣宗的嫡长子李温(后来的唐懿宗李漼)品行和能力一般,宣宗看不上他,但很欣赏庶出的三子李滋。受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制约,立太子这事就一直拖着。大中十年(856年),宰相裴休曾提醒宣宗应早立太子,但让宣宗一句“若立太子,我就成闲人”给怼回去了。

宣宗临终前,才秘密托付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以及宣徽南院使王居方,让他们拥立李滋为帝。因事情紧急,这三人来不及找大臣商量,只得秘密策划。

当时,李滋能否顺利登基,取决于神策军(禁军)是否支持。晚唐时的神策军分为左、右两军,其指挥使(称左、右军中尉)均由宦官担任。右军中尉王茂玄与三人关系很好,都是宣宗生前近臣;左军中尉王宗实与他们不是一条心。为保险起见,三人矫诏将王宗实任命为淮南监军,想把他调离岗位。

王宗实接到诏命也没多想,就要上任赴职。王宗实的副手齐元实感觉不对,就劝王com宗实不如见一下宣宗再说,以此辨析诏令的真伪。王宗实听了齐元实的话,在齐元实的护卫下进入内殿,这才看到宣宗已经驾崩。

王归长、马宗儒、王居方见事情败露只得认罪,被王宗实所杀。王宗实伙同宣徽北使齐元简拥立长子李温为帝,并改名李漼称唐懿宗。懿宗是个标准的昏君,一上任就开始折腾,把宣宗辛苦经营略显好转的朝政弄了个乱七八糟。

宣宗既然看出长子无能,就应趁着在位时好好筹划,如果由他出面,即便会受到些许阻力,也总会有办法。但直到临死前才匆匆决策,在这件大事上犯了糊涂。

第三,他过于明察,重在驭下图个暂时平安,对于国家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却鲜有触及。宣宗能力强、精力旺,过于自负,只相信自己不信任大臣。他所用之人听招呼而已,他不需要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贤人。导致整个朝廷只有他在努力工作,而其他人都在得过且过。以他这样的风格,当个县令是个好县令,但当皇帝就费劲了。

比如对于武宗施政纲领的全面排斥,致使武宗在消藩、灭佛上的努力化为乌有。再比如,对宦官集团的打压,他虽看似强势,也只是表面现象,反而使得宦官与文官的矛盾更加激化。

宣宗执政十三年,社会层面比较安稳,吏治也算清明,特别难得的是内战几乎没有发生。但这并不说矛盾没有了,而是靠着他的压制有所缓和,并没在根子上解决。等到了适当时期,这些矛盾会井喷式爆发。宣宗不是化解矛盾而是掩盖矛盾,靠短期的妥协、强硬的手腕、高明的权术换来他一任的太平。

不管怎么说,他确实是晚唐时期难得的明君,也是大唐最后一位明君,百姓称他为“小太宗”也算实至名归。

#历史开讲##头条创作挑战赛##我在头条搞创作#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作者)

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肯定,您的留言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关键词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