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人啊穷开心啊是什么歌(小小的人啊穷开心啊是什么歌舞蹈)

频道:社会百科 日期: 浏览:174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许多年之前,国内乐坛某乐队一首名为《穷开心》的歌曲曾经火爆大江南北,歌曲曲调十分幽默,歌词也非常有意思:“小小的人儿啊,风生水起啊,天天就爱穷开心呐……”虽然说歌曲之后被曝出抄袭等丑闻,但是整首歌曲的欢快旋律以及所传递给我们的价值观还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是否个体生活在社会当中,其能够感知到的“快乐”与自己的“贫富”水平之间就一定存在关联?

难道那些每天开开心心、看上去又不是特别富裕的人,真的都是因为贫困在“苦中作乐”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这只是一种巧妙的联系。我们生活当中之所以会存在这样一类生活十分清苦、又不会特别快乐的人,这背后是有一定心理学解释的。

潜意识:思维深层与行为之间的联系

所谓潜意识(subconsciousness)概念,相信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这一词汇在心理学研究当中具有这样的定义:其指的是人类生命历程中已经发生但却暂时没有被觉察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

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还将其分为前意识与无意识两个阶段。

简而言之,潜意识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于个体的影响就是在某些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是行为上的控制。

所谓“快乐”,是人类诸多情绪感受当中的一种,也是被定义出来的。在医学及心理学相关研究当中,与情绪相关的概念也被深入解析。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瑞典医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森(Arvid Carlsson)将多巴胺(Dopamine)定义为脑内信息传递者的角色,当个体感受到大脑传递出来的各种情绪时,其介质都是多巴胺这种物质。

当个体感受到“快乐”时100,一种可能是因为多巴胺传递出了奖赏和激励的信息,另一种可能则是传递出一种圆满、完成时的信息,这两种信息都会使得个体进入一种快乐的状态之中。

然而对于有的人而言,“快乐”几乎是难以触及的。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无法感知生活当中的开心事,而是因为在潜意识当中,他们有意识将当下的感受定义为“不令人开心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结束一天的学习或工作,躺在床上玩手机无疑是会让人感到快乐的。

但是对于那些有着更多目标要完成的个体而言,即便是有了一点空闲时间,他们也要完成自己的任务,使得他们在潜意识当中将“躺着玩手机”视为是一种对于时间的浪费,所以会在身体上控制自己远离这种行为。在外界看来,就是他们似乎感受不到快乐。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个体先天并非如此,在幼年时也与同龄人一样,喜怒哀乐与同侪是同步的。

然而随着成长经历的影响或者是家庭教育的灌输,他们不会再像其他同龄人一样去追寻这种“快乐”,甚至穷极一生都会活得十分“压抑”。

比如那些因为单亲家庭或者是家庭暴力而受到影响的孩子们,他们原本又何尝不想和父母一起出门游玩、和小伙伴一起娱乐、获得喜欢的玩物呢?

就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这种“剑拔弩张”的气氛也蔓延至他们精神深处,他们会倾向于认为既然父母在吵架,那么自己一旦娱乐,就会遭到父母的训斥

所以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家庭教育和生长环境对于个体的影响之大,是十分明显的。同时,成年之后对于“快乐”的隔绝,往往离不开小时候的经历。


对于富有的“恐惧”与“嫌弃”

对于社会当中的大部分人而言,几乎自己所拥有的资本规模与自己的快乐程度之间是成正比的,换言之便是自己越有钱,就越快乐。

然而对于一部分人而言,他们并不是不想变有钱,而是出于种种原因对于财富和资本存在着某种成见,所以不得不远离资本和金钱。

有的人认为,“枪打出头鸟”,那些比较有钱的人常常会遭到各种烦心事的困扰,而自己假如比较贫困了,有时候反倒会得到很多照顾。

我们最为常见的例子就是在高校当中,几乎每个学期都会有贫困学生助学金的评选与发放,类似的社会机制就会被许多人视为是一种穷人能够感受到的“隐性福利”,他们甚至会因为隔很长一段时间才发放的几千元钱而欣喜若狂,认为这就是自己的“穷人”身份所带来的好处,之后感到十分开心。

还有的人则认为,“有钱”、“富有”这些词汇早已经被污名化,纷纷沾染上了铜臭味。

我们不妨想想,假如自己突然得知身边一个相识已久的人其实是一个“富二代”,甚至是“富一代”,那么自己与其相处的模式以及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否还会像之前一样继续?

对于许多商人、企业家甚至是拥有极大资本的富豪,自己的看法是怎样的?是认为对方有能力、会挣钱?还是会想到对方这些财产“来之不易”呢?

所谓“商人重利轻别离”便是古人给出的答案,其实人们早已有了类似的想法:富人的钱都是骗来的、抢来的、以不合法手段攫取的,否则其为什么能够如此富有?

这是一种由来已久却没有什么逻辑关系的联系,在很多时候也限制了许多人对于自己感受的追求:不愿变得有钱,宁愿过平凡的生活,小富即安,比下有余是一种十分普遍的中国式生存逻辑,包含对于财产的“嫌弃”。

那么他们究竟是否会因此而感到快乐呢?恐怕只有其自己才清楚。

说了这么多,其实对于“快乐”与自己拥有的财富之间的关系,不必看得这么重,快乐是一种当下的感受,而不是物质换来的。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万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关键词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