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度众生是什么(普度众生下句是什么)

频道:社会百科 日期: 浏览:36

济公的影视剧我们不陌生,而且济公也是少有的影视形象中,真实存在的,因为其他人的故事大都为后人编撰,而济公的确有真实的记录。

在杭州的灵隐寺,有一张石床,相传就是济公曾经修行时睡的地方,现在每天接待来客,受到人们的景仰。

济公人称“疯僧”,出家后好吃酒肉,不拘一格,常常游离于市井乡间,救死扶伤扶贫济弱,并且最终修成正果成佛,被后人铭记。但是济公的出身可不是这么吊儿郎当的形象,济公可以说是一名彻底的富二代加官二代。


身世显赫,却出淤泥而不染

济公原名李修缘,生于1130年的浙江台州天台山永宁村。济公出身显赫,他的祖上是宋太宗的驸马爷、镇国军节度使:李遵勖。

李家人贵为皇亲国戚,这等地位完全可以说是地方一霸。但李家人世代信佛,与世无争。这件事其实从济公的原名也可以看出来,他的父亲李茂春一生潜心向佛,在济公出生后,委托当初国清寺的主持给儿子起名字:修缘。这个名字,注定让济公一生与佛有缘。

济公出身高贵,又是皇室远亲,本可以一生当一个官三代富三代,像那些纨绔子弟一样有一个花天酒地声色犬马的人生,可他从小就没有沾染什么恶习。从小热爱学习,也算一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

在父母去世后,李修缘看破红尘,拜国清寺的法师为师,潜心修行。因为独具慧根,最后一步一步,来到了杭州的灵隐寺,到这里,济公的故事可谓是真正展开了。


济公真的不守戒律吗?那些都只是表象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是很多人对济公的印象。的确,济公在灵隐寺修行时从来不受戒律约束,言行叵测衣衫褴褛,而且喝酒吃肉样样都沾。身为和尚,他不喜欢念经坐禅,而是成天溜溜达达,仿佛一个乞丐。

在济公修行的时候,他出格的言行被其他僧人看在眼里却恨在心里,每天都有人找主持告济公的状,无非是“济公又惹是生非了”“又多管闲事了”“又喝酒吃肉了”“又打人了”等等,总之破戒的事,济公一个人算是都干全了。

可谁知道当初的方丈,却说:

"佛门广大,岂不容一癫僧!"

从此便无人再告状。济公也依旧保持着自己特立独行的行为。有的人们以济公为榜样,认为他不被规矩所困扰,鼓励自己勇敢踏出牢笼挣脱条条框框的束缚。

但是众人却不知道,济公在修行前期,关于戒律这事可没少遵守,他也算是前期非常合格的一个和尚了。

济公到底是怎么从一个循规蹈矩的好孩子,一步一步遁入空门,又一步一步打破了束缚自己的规矩的呢?这件事且听我来认真给大家分析一下济公的心路历程。


放着好日子不过,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济公这种显赫的出身,放着好日子不过却遁入空门,在我看来有两个主要原因:

  1. 济公从小受到佛教熏陶,家人全都是忠诚的信徒,他从小应该就有一个“佛门梦”。
  2. 济公从小因为家庭原因,见多识广,思想开放,学富五车,其实自己的心里对自己以后的规划,早就挣脱了当初社会的束缚。

其实我觉得不论济公的父母是否双亡,这件事都不是根本原因。父母去世后,济公更加无牵无挂。但即使父母健在,以济公的个性和开明的特点,出家也不注定的事。

有句话讲“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但其实“富人家的孩子只要教育正确,当家更早也更好”,济公也是这样一个人。

他破衣破鞋破扇,嘴里吃的是酒肉,嘴里说的是闲言碎语,游荡在老百姓当中,乐善好施。他难道不记得佛门教导吗,恐怕比谁都清楚吧?他的名言“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后半句其实是劝导人们不要像他那样。

其实在济公的心里,他根本不在乎自己是否能成佛,不在乎自己是被世人追捧还是讨伐,他一直都在做一件事:就是对的事。

所谓济公,来源于“道济”这个名号,济便是救济普度的意思。济公谨记自己的名号,并且一直在做救济的事。他精通医术,百姓的疑难杂症他见一个治一个;他不畏强权,雅俗共赏,用现在的话讲就是“黑白通吃”,关于济公的传奇故事,《济公传》里记载了太多了,这里我们就不再赘述了。

“小济公芥菜叶泼水救净寺”、“利济桥”、“棒打寿联”、“赭溪救童”、“修缘出家”等典故,也都是很多老人们会讲给自己孩子听的故事。

济公是个好人还是坏人,自然不用多提。但是很多人不解的是:他不受佛门戒律约束,为何能成佛呢?


济公的成佛不在于“守戒”而在于“洒脱”

他身为一个佛门和尚,却爱好“惹是生非”“大鱼大肉”,这件事在别人眼里看来简直就是对佛祖的大不敬,不进地狱就不错了为什么还被人们供奉成了“活佛济公”?

我想这不仅是一个佛门哲理,也是一个人生哲理。灵隐寺主持在接到弟子告状济公时,说过一段话:

"法律之设原为常人,岂可一概而施!"

我们想一想,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被各种框架束缚着,不能挣脱吗?这些条条框框,包括你的工作规则,你的为人处世的规则,你的学校法规,家庭规则等等。

我们作为社会性动物,“没有百分之百的自由”是一件必然的事情。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条条框框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呢?它的作用就是让你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

可是最终目的是融入社会,在这个目的达到的情况下,难道我们不应该放弃我们对一些事情的成见,从条框中脱离出来吗?

正如济公:我入佛门为的是济世,这些条条框框如果阻碍我,那我为何要遵守呢?

这很像我们现在流行的“结果导向原则”,济公跳出了框架,但结果依旧是喜人的,那为何不能成佛呢?

你身边有什么在束缚你,让你忘了初衷吗?

关键词酒肉穿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