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曾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他很早的时候就看出了司马懿的野心。虽然曹孟德活着的时候,司马懿对他非常畏惧,并未流露出丝毫不轨之心。但曹操能成就一番霸业,绝非普通之人,他能够从细微之处看到威胁所在。
果不其然,司马仲达在辅佐了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后终于发动政变,成功夺权。他的后世子孙,站在其肩膀之上,建立了晋朝。
(一)、习惯潜伏,早期并无僭越之心
司马懿用他的一生,向世人诠释了活的久是多么重要。他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终于在主少国疑之时,发动政变,大败曹爽,独揽大权。
在很多影视作品和演义中,都说司马懿鹰视狼顾,有反骨。虽然这些无法考证,但他诡计多端,又精于算计这是不争的事实。身为魏王的曹操,对此不可能全然不知,况且曹操一向疑心重,司马懿手握大权,为何曹操一直没有动他?
1.曹魏功臣,极擅权谋之术
司马懿出身名门,其家族在当地具有很高的影响力,也涌现出了不少的人才。而他本人,更是司马八达中最为出众者。进入曹魏政权以后,帮着曹操破张鲁,打刘备。
在孙权上书称臣之际,他更是极力劝说本不想接纳的曹操"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
此人很善于计谋,往往能够出其不意。很多时候,曹操考虑不周,都是司马懿在一旁出谋划策。当时关羽直逼许昌,曹操为避其锋芒想要迁都,只有司马懿出来劝阻"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
告诉他若在此时迁都,那就动摇了军心,无异于自掘坟墓。总而言之,司马懿不论是内政还是外交,亦或者是领兵作战,那都是一把好手。而谨小慎微的曹操,为何没有像诛杀"弃之可惜,食而无味"的杨修那般,除掉如此高明的司马懿,以为子孙解除后患呢?
2.敌国未破,不可轻动谋士
本来司马懿并无出仕之意,奈何曹操爱才如命,多次征召仲达,而且软硬兼施:"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威胁司马懿称,如果他再不征辟入仕,就派人去将其抓起来。
也就是说,司马懿其实是曹操请来辅佐自己的。而曹魏之所以能够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中,屡占上风,和曹操身边谋士众多分不开关系,司马懿不过是众多幕僚之一罢了。而且,在早年间,司马懿并未出任过多大的官职,根本无法对曹家形成多大的威胁。
司马懿也是谨小慎微,他从来不像杨修那样卖弄自己的才能。在曹操面前,总是保持一副谦逊的姿态。其实曹操一直知道司马懿的才能,也隐隐感觉到他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可当时天下时局正乱,蜀、吴政权还未被灭,所以他需要司马懿这样的能人。
所谓"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彼时天下还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曹操需要司马懿这样有大智慧的人辅佐。如果当时天下平宁了,想必曹操会对他动手,可毕竟战火未熄。而且如果随便找个借口就杀掉司马懿,那岂不是寒了其他幕僚的心。
司马懿又不卖弄自己,而且对待曹魏也是尽心竭力。就因为他能力太过出众,就要降罪于他,其他幕僚看到以后,谁还敢出谋献策。
(二)、大器晚成,从未流露出威胁
司马懿最开始并不想跟着曹操南征北战,只是在曹孟德的威逼利诱之下,不得已而为之。曹操虽和司马懿的父亲是好友,但对自己的这个侄子,他也并不是很信任。
可能是因为司马懿早期不是很给曹操面子,所以曹操并未给他太多施展才能的机会。自然,他也就看不出司马懿有什么谋反之心。司马懿真正跻身权力中心,那都是曹操去世以后的事情。
1. 隐忍有度,懂得遮盖锋芒
司马懿乃"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屯兵驱虎豹,养子得麒麟"。他能够成为晋朝的高祖,离不开一个忍字。他不像其他文人才子那样,时时刻刻的不忘卖弄自己;也不和其他臣子那样,总是在帝王面前表忠心。曹操活着的时候,司马懿竭力把自己打造成可有可无的存在。
司马懿知道曹操是什么样的人,更清楚他身患"疑心病晚期"。所以,曹操在世的时候,司马懿并不会主动的去表现自己,曹操也没有太重用他。当然,曹孟德是知道司马懿能力的。到了曹操晚年,那些跟着他打天下的功臣良将,老的老,死的死。
荀彧、荀攸还有郭嘉等人相继离世,五大谋臣损失了三个。曹孟德眼见人才凋敝,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所以他想的是留给曹丕一些人才。不能让自己儿子上位以后,无人可用。同时,司马懿与曹丕私交甚好,也有些执政能力,就把他留给了曹丕。
所以,曹操未动司马懿,其实是沾了曹丕的光。而且,司马懿在曹操当政的时候,没流露出什么狼子野心,也没有太大的建树。曹操对他,并不是太重视,更谈不上眼中钉,肉中刺。
2. 后主相阻,平安度过危机
《晋书》中提到,司马懿的头颅可以像狼一样三百六十度的旋转,而且目光如同雄鹰一般犀利。天生异象,必有异能,身上有帝王之气。如此曹操在临终之际,才提醒曹丕要时时刻刻的地方司马懿,怕他有不轨之心。
《晋书·宣帝纪》"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曹操多次告诫曹丕,司马懿不可能一辈子屈居人下,他绝对会插手曹家的内部事务。
曹丕对此不以为意,因为两人私交甚密,《三国演义》中还说曹植死后,是司马懿给曹丕出的主意,才让他保全了性命。所以,曹丕对司马懿那是十分信任的。而司马懿也并非一般人,他得知曹操说的这番话后,变得更加勤勤恳恳,只安心做好本职工作,这才让曹操放了心。
司马懿没有去找曹操辩驳,也没有当即做什么过激反应,他只是一切照旧,这才排除了曹操的疑心。可见,他能够不被曹操扳倒,与他的的独门秘籍"忍",不无关系,当然也离不开曹丕的帮助。
(三)、忠于魏室,未有反叛心思
曹操向来以猜度著称,对他有威胁之人,一定会想方设法的铲除掉。之所以没有杀司马懿,是因为他在位时,并没有发现司马懿有什么不轨的心思。他感觉这个人,对自己或者对曹魏还算是忠诚。而且曹操在世的时候,司马懿最高只不过是丞相主薄,不是什么权势遮天的能臣。
1. 胸无大志,并无非分之想
石勒对曹操和司马懿是非常看不起的,他认为这些人不能称作大丈夫,这才说"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的确,他们都是靠着诡计多端,谋取的天下。
不过曹操从来没有颠覆汉室的想法,司马懿也从未有过推翻曹魏的心思。因为两人都害怕背上不忠不义的骂名。尤其是司马懿,早年间淡泊名利,根本就不想入朝为官。若不是曹操三番五次的邀请,想必他一辈子都不会进入曹魏政权。
进去以后,他也知道曹操的为人,更清楚自己不受信任,所以总是表现的小心翼翼。那个时候,他只是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过说要熬到曹操去世,曹丕驾崩以后如何如何。更何况,曹丕对其也是十分信任的。如果他有半点不轨的心思,恐怕早在曹丕一朝就身败名裂了。
至于他发动高平陵事变,完全是因为曹爽做的太过分。而且,如果不铲除曹爽,那么司马家的权益就会受到威胁。出于自保的目的,他才发动了兵变,最后独揽大权。那时候,何不顺水推舟,架空曹家的统治。
2. 天地明鉴,未有夺权之心
司马懿虽然后期架空曹魏,但是曹操在世的时候,他没有一点其他心思。而曹操又"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具有唯才是举的美德。对于司马懿这样的优秀人才,曹操喜爱还来不及,更何况去杀他。
而且,谁也没有前后眼,曹操怎么也不会想到,那个在他面前唯唯诺诺,卑躬屈膝的司马懿,他的子孙,会在自己百年之后强占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终司马懿一生,其权力大部分时间都在曹家的牵制之下,而且他对曹操也是十分恐惧。
那个时候,他手里并未手握重权,而曹操又看中了他的才华,就把他留给了曹丕。
结语:
司马懿自己在刚入仕的时候,也没有想过他有一天能够成为金字塔顶端的人物。曹操知道司马懿有些能力,但是自己能够镇得住他。更何况,曹操晚年朝中谋士甚少,能留一个是一个。他本人也是唯才是举,爱才如命,怎么可能轻易的就杀掉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