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中的尚是什么意思(尚书的尚是什么意思江南百景图)

频道:社会百科 日期: 浏览:31

在汉末三国时期,位高权重的大臣,往往会有“录尚书事”这一官职。东汉末年,曹操迎奉汉献帝于许昌,通过获得“录尚书事”的权力,曹操架空了刘协,掌控了东汉朝廷。公元238年,曹芳即位后,曹爽和司马懿这两位托孤大臣,都担任“录尚书事”,以此来共同执掌朝政。至于大家熟悉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丞相、益州牧等官职之外,也获得了“录尚书事”的加封。

凡此种种,就不一一列举了。魏晋之后,掌大权之大臣每带录尚书事名号,职无不总,也即获得“录尚书事”一职后,可以过分朝廷大小事务。而要弄清楚这一点,则需要追溯该官职的来历了。

录尚书事是古代一个官名,一开始设立的时候,称“领尚书事”。而在“领尚书事”之前,尚书已经是一个常见的官职了。尚书始于秦朝时期,隶属于少府,尚的意思是“主管”,尚书就是一个管理文书(主要是奏章)收发的小官。

诚然,尚书一开始人微言轻,但是,尚书经常伴随着君主身边,这为其权力扩大埋下了伏笔。汉武帝刘彻在位时,选拔尚书、侍中组成内朝,成为实际上的朝廷决策机构,因系近臣,地位渐高。对此,在笔者看来,这体现出汉武帝利用内官来削弱丞相权力的意图。

等到汉武帝临终时,尚书这一官职开始出现重大变化。霍光这位托孤大臣本来就通过大司马大将军执掌了西汉王朝的兵权,又因为获得“领尚书事”一职,得以成功实现控制丞相在内的百官的目标,这就是尚书权重的开始。

东汉永平十八年(75年),汉章帝初即位,以太傅赵熹、太尉牟融并录尚书事,用“录”代“领”始此。录为总领之意。录、领职事相近,而权位更重。后来,东汉每一位皇帝即位,常以三公、大将军、太傅录尚书事。

众所周知,东汉时期,丞相这一官职被暂时废置(直到公元208年,曹操才恢复丞相一职)。因此,“录尚书事”的大臣,已经是事实上的丞相或者宰相了。而到了汉末三国时期,太尉、司徒、司空这三公逐渐变成荣誉官职,朝廷权力越来越集中到尚书台。在此基础上,尚书令或者录尚书事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当然,对于魏蜀吴三国来说,“录尚书事”的地位和权力,还是存在一定区别的。

一方面,曹魏的尚书权力在东汉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尚书本人的官职和品级也随之上升。而尚书台最终也从少府中完全脱离出来,成为了一个单独的机构。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这也就为晋朝以后,尚书台完全取代三公府,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进一步来说,自曹操、曹丕父子之后,曹魏实际上废弃了丞相这一官职。因此,曹魏更加重视尚书令和录尚书事。如果三公、大将军等大臣没有“录尚书事”,这意味着他没有掌握什么实权,比如曹魏建立后,王朗担任了司空、司徒等官职,虽然品级超然,但是,此时的王朗更像是一个吉祥物,并没有掌握朝廷大权。

另一方面,刘备建立蜀汉后,将诸葛亮册封丞相,而在白帝城托孤时,李严这位托孤大臣则担任了尚书令。当然,诸葛亮因为有“录尚书事”的权力,这促使他也可以插手尚书台的事务。不过,等到刘禅即位后,诸葛亮开府治事,已经实际上用丞相府取代了尚书台。

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后主刘禅没有继续设立丞相,这促使尚书台的重要性得以恢复。于是,蒋琬、费祎、姜维等诸葛亮的继承人,需要通过“录尚书事”来插手朝廷事务。

最后,和蜀汉、曹魏不同的是,东吴历史上共有十多位丞相,也即这是一个常设的官职。因此,东吴虽然也有“录尚书事”的加官,但是却没有那样的重权,更多地是给皇帝出谋划策,类似参谋的作用。换而言之,东吴的尚书台没有掌握实权,其权力仍然被丞相所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