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奉上标题中问题的答案:成语“接人待物”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也可以写作“待人接物”,意思是指跟别人往来接触,其中的“待”指“对待”。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就讲这个“彳”部汉字:“待”。“待”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公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属重点汉字,要加强记忆,其详情如下:
待。有两个读音:
(一)dài。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待,竢(sì)也。从彳,寺声。”形声字,本义是等候。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今人易其语曰等。”现在说的等,就是古汉语里的待。比如《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郑庄公对祭仲说):“多做不合情理的事,必然自己垮台,您暂且等着吧!”
又比如白居易诗《放言五首》之三:“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用的也是本义,辨别真材实料需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
本义之外,待还有很多用法,举常用的说说:
(1)防备;防御。比如《易·系辞下》:“上栋下宇,以待风雨。”上有栋梁下有檐宇,用来防备风雨。学会盖房屋,的确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进步。
又比如柳宗元《兴州江运记》:“戍人无虞,专力待寇。”士兵们没了后顾之忧,专心防御贼寇。
(2)供给;备用。比如《周礼·天官·大府》:“关市之赋,以待王之膳服。”郑玄注:“待,犹给也。”关卡和集市的赋税,用以供给天子的饮食与服装。陶渊明有诗《拟古》之九:“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用的也是这个意思,(因为桑树被淹)春蚕没有了食物,当然也就没有办法供应织寒衣的丝线了。
(3)对待;招待。比如《论语·微子》:“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邢昺疏称:“待,遇也。谓以禄位接遇孔子也。”齐景公接待孔子时说:“像鲁国重用季氏那样,我做不到。”于是就用次于季氏,高于孟氏的待遇来接待孔子。孔子最后还是离开了齐国,但原因并不是因为爵位,而是齐景公不能施行孔子的主张。这一句里两个“待”,字义不一样。
又比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士为务。”教我用谨慎地待人接物教导我,以推举贤能、引荐人才为己任。这一句话发展出来一个成语:“接人待物”,这个成语也可以反过来说,“待人接物”,其中的“物”,实际上也指人,成语的意思是指跟别人往来接触,这个成语也写作“待人接物”,用法完全相同。
(4)依靠;仗恃。比如《文心雕龙·指瑕》:“然则声不假翼,其飞甚易;情不待根,其固匪难。”然而声间不需人翅膀,它可以很容易飞向四方;感情不依靠根柢(指像树一样的根),却可以非常牢固。
(5)必须;需要。《韩非子·五蠹》:“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这个道理很简单,连粗布短衣都穿不上的人,是不会需要在衣衫上绣花纹的。
(6)宽容;容忍。比如《国语·晋语九》:“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俞樾《群经平议》:“待,犹忍也。”顶着五陵贤人的名头做出这样不仁义的事,还有谁能够容忍呢?
(7)想要;打算。比如辛弃疾《最高楼·送丁怀忠教授入广》:“待不饮,奈何君有恨;待痛饮,奈何吾有病。”又比如《水浒全传》:“林冲喝声道:‘好贼,你待那里去!’”。
(8)将要。比如《水浒全传》第四十七回:“看看天色待晚,不见杜兴回来。”天色待晚,即天色将晚。
(9)语气词,一般出现在元曲里,用在句末或句中,相当于“啊”。比如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又比如高文秀《黑旋风》第三折:“叔待,叔待,你家里有人么?”
(10)通“持”或通“特”,各取所通字字义,不再详说。
(二)dāi。读这个读音时,指停留;逗留。比如蒲松龄《增补幸云曲》第一回:“多待上十朝半月,散散心即早回还。”这个读音现代汉语里还用,比如:你一边待着去!
待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之297,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