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幸福是什么(客家幸福是什么意思啊)

频道:社会百科 日期: 浏览:38

新华网南昌5月23日电(杨益民)江西大余丫山有一条沿山体建造的木塑栈道,名叫幸福天路。幸福天路从百果园中穿过,尽头在丫山卧龙谷入口,总长899米,寓意成双成对,幸福长久。走在这条路上,一边欣赏乡村美景的同时,还可一边体验丫山人的幸福文化:我的眼里只有你、感恩的心、知足常乐、平安是福、炙热爱心。

丫山幸福天路栈道。

丫山人的“幸福密码”是什么?

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黄龙镇大龙村的丫山,因远看像“丫”字而得名。上世纪90年代靠开矿成富裕村的大龙村,2011年因资源不足、发展无路被列为贫困村。丫山人的“幸福密码”起源于从这里走出去的农家子弟唐向阳返乡投资,将丫山打造成为乡愁满满的森林旅游景区。

罗名华在自己酒吧唱歌。新华网 杨益民 摄

丫山村民罗名华从小爱唱山歌,爱拔弄乐器,20岁那年起,罗名华开始辗转于广东各地的歌舞厅,走上了一条异常艰辛、曲折的音乐寻梦之路。年近而立,罗名华回到大余以卖石灰膏、纸筋膏等建材维持生计。生活虽稍显安定了,但没有音乐的日子总让他有说不出的空虚与失落。他终究放不下心心念念的音乐梦想,于是,在闲暇之余,他常寻找一些登台表演的机会,不为奖项,只为自己的内心……丫山旅游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乡村面貌,罗名华家那破败的老屋也由丫山为他量身改成了丫山的乡村酒吧。他兴奋极了,如今的丫山不正是最适宜自己成长的地方吗?黯然神伤多年的罗名华毫不犹豫地背起了旧吉他,回到他向往已久的音乐梦场——丫山单车酒吧,与景区一起共谋幸福。

不仅是罗名华,丫山的许多农户在这个山村重生建设中找到自家的“幸福密码”。

李金梅和其他乡嫂一起为游客表演。新华网 杨益民 摄

“以前种地好辛苦,现在在景区开店可轻松多了。”李金梅原本是丫山的一名贫困户,丫山打造森林旅游后,她成为“九回头”乡食街的一名创业者。李金梅凭借自己的手艺,在乡食街店铺里制作一些特色的客家美食,“我一家人都在丫山上班,并且在这里开店也很好,游客多的时候我一个月能赚五六千块钱哩!”说这话时,李金梅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丫山的开发坚持了不和村民割裂,建立紧密和谐的村民、村集体与社会资本利益联结的机制,这是乡村开发可持续推进的关键。对于丫山人来说丫山就是他们的家,而自己原来家的房屋则变成了店,家店则融为了一体。“无论怎么搞旅游,丫山的发展都不能和村民割裂。乡村振兴不是脱离原住村民的振兴,而是能让村民宜居兴业的振兴。”唐向阳说,留住村里的人家,就留住了个性经营,保护了村庄的多元化。

农户房屋改造成景区民宿。新华网 杨益民 摄

在丫山,无论是土地流转、农房使用权还是劳动力、现金,都可以用来入股。“只要村民有意愿,我们就因户施策,提出一种开发合作模式。”唐向阳介绍说,由景区公司代建的新房,村民可回购经营,也可以交给公司经营;可以完全自主经营,也可以与公司合作经营,由公司提供客源,双方按比例分成。

村民罗勇快要倒掉的老宅,由公司出资改造成两层民宿,他觉得自己不懂经营,就将房子交由公司运营,前5年按照与公司2比8的比例分成,每月能分到三四千元住宿收入,5年后分成比例将改为8:2。罗勇现在在景区开车,一个月也能赚3000多元。

此外,丫山每年还会提供岗位技能与职位素养方面的培训机会,提升员工的就业技能和个人素养。每名员工必须掌握一门乐器的活动,不仅培养员工的艺术感,而且让员工找到归宿,愿意以丫山为家。

“在这里的话,可能我们创造不了超越华西村的的财富,但是我们一定可以创造超越华西村的那种幸福感,因为我们在这里的每个员工都可以学有所成、学有所乐、老有所依、幼有所养,在这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舞台,可以发挥所长。”在丫山工作了四年的黄文凤终于可以安定下来,原本为了解决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而返乡的她回到丫山工作,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

丫山景区一景。

在丫山就业的600多个固定员工中,80%为本地百姓,其中有贫困户33名,仅2017年在开发丫山景区项目推进过程当中就新解决了附近500多农民就业,其中绝大部分都优先安排给了贫困乡亲。并且通过丫山景区旅游上下游产业的延伸,创造了近2000人的就业机会,解决了本村乃至周边闲散劳动力的就业安置,为外出务工的农民创造了返乡就业的机会。

丫山景区云雾缭绕。

丫山的发展改变了乡村面貌,大量外出谋生的乡亲回流故土,在景区找到了创业、就业的归宿,找到自家的“幸福密码”。唐向阳更为看重的是,无论是丫山人还是外来游客,都能在丫山感受幸福,找到自己“幸福密码”。“我们前十年是打造看得见的丫山,未来十年将打造看不见的丫山。”唐向阳说。

关键词he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