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海战十万人跳海是真的吗(崖山海战)

频道:社会百科 日期: 浏览:47

公元1279年,南宋守军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最后一个据点崖山(今天广东江门一带),与蒙元追军展开了一场生死战,战斗结果:宋军覆灭,十万军民殉国,丞相陆秀夫背着宋朝最后一个皇帝——八岁的宋少帝赵昺投海自尽。

这场战役,史书称为“崖山海战”。“崖山海战”不仅是宋亡标志,而且还被很多国外史学家视为“华夏陆沉”“中国古代历史的终结”。即“崖山之后,再无中国”

崖山之后无中国,这句话历来为网络爱国者和宋朝爱好者津津乐道。他们中的很多人认为崖山十万军民蹈海殉国之后,中国士大夫的骨气和脊梁从此丧失殆尽。此后经过蒙元百年统治,士大夫再无宋朝时的气节操守。并习惯举出明末李自成流寇进京,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时,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跟随为例,来作为佐证。

看起来确实很有道理,一边是十万军民随南宋末代小皇帝赵昺蹈海殉国,另一边是一个太监陪皇帝上吊,十万比一,一目了然。但真的是这样吗?

在小编看来,形成这样的认知的根本原因,在于史学界对于南宋和明朝灭亡时间的界定标准不同。而明朝其实受到了亏待。

南宋的灭亡时间,普遍认定为是在1279年3月19日,崖山海战战败,小皇帝赵昺被陆秀夫背着跳海殉国这一事件。而明朝灭亡,则是以1644年李自成进北京后崇祯在煤山自尽为准。但这两个灭亡事件其实是不应该等同视之的。

因为在崖山海战发生三年前的1276年2月,随着蒙元军队攻破襄阳,沿江军州大都望风而降,蒙古人兵临南宋都城临安城下,南宋最后一个正统皇帝宋恭宗赵?已经和谢太后率领朝廷百官,奉献国玺降表,举国投降蒙元了。只有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等人,带着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离开临安出海,并先后拥立这两个孩子为帝,直到三年后崖山战败。

而明朝在流寇李自成进京,崇祯皇帝煤山殉国之后,明朝在南方的大臣分别拥立了弘光,隆武,绍武,永历四位南明皇帝,前后坚持抗清斗争直到1662年永历皇帝被吴三桂杀死。南明经历了四位皇帝先后殉国,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华南反攻等等。但这段悲壮历史却被算作明代正统,明朝灭亡也被定为崇祯煤山自尽。

有不同观点的小伙伴欢迎留言,喜欢的可以订阅关注,给你推送最好的内容。

对比一下南宋和明朝的灭亡,南宋是皇帝太后和百官在蒙元军队兵临城下时举国投降,而明朝则是李自成破城,崇祯皇帝煤山自尽,要求勿伤百姓。

现在小编只想探讨一下宋代和明代到底谁更有气节。还有历史爱好者喜欢用崖山跳海和煤山自尽作为宋明灭亡的标志。不敏感觉这其实并不合适。在崖山跳海发生三年前的公元1276年,南宋最后一个皇帝宋恭宗在元军兵临首都临安城下时,已经奉太后携百官,献玉玺上降表向元军投降了。这才是和明代崇祯皇帝煤山殉国类同的正统消亡。而在南宋皇帝投降之前,随着元军南下进兵,南宋湖广两淮沿江各地州府官员守将举城而降者,要占十之六七。

再看为宋粉津津乐道的崖山殉国的小朝廷和南明的各自表现。同样是流亡政府,南宋流亡小朝廷仅仅延续了3年,而且基本是节节败退。而南明则经历了史可法死守扬州,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郑成功收复台湾,永历反攻,前后16年里四个皇帝(弘光、隆武、绍武和永历)殉国。比起真实的崖山蹈海,其实更加悲壮。

再对比北宋无力收复燕云十六州,澶渊之盟前宋帝谋求迁都,之后以财帛换和平,南宋偏安苟且。明代赶走元顺帝,追亡逐北到捕鱼儿海,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更可见宋代和明代之气节一斑,小编认为最有气节朝代就是汉和明了,整个汉朝诞生了张骞、苏武、傅介子、陈汤等等这样中华文明中以气节闻名的人物。

但是当之无愧地被誉为最有骨气的朝代,这个朝代就是明朝。明朝历代君王都遵守着“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大明祖训。

关键词燕云十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