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大院真实历史简介(乔家大院为什么不还给乔家)

频道:社会百科 日期: 浏览:33

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在全国不同的省份形成了不同的“商帮”,像是“晋商”、“徽商”等等,在这其中,最为出名的,那应当就是“晋商”之中的乔家了。

乔家开家人乔贵发,从乾隆年间便开始来往于山西榆林和内蒙包头之间做生意,由于经营有道,生意越做越大,到乔贵发死的时候,他的身价已经达到了上千万两白银,而晋商乔家“复盛公”这块招牌也是被彻底的打响了。

到了乔家第四个当家人,乔贵发的孙子乔致庸时,“复盛公”已经成了一个规模非常大的商业金融集团,而也就是在乔致庸这一代,他花费重金修建了鼎鼎有名的乔家大院,一直流传到了今天,也就是今天的山西乔家大院博物馆。

乔致庸活了将近90岁,从嘉庆皇帝一直活到了清朝倒数第二个皇帝光绪皇帝,在这时,中国的大门已经随着鸦片战争的炮火而被西方打开了,可以说世道越来越乱,各地纷纷起义,甚至还爆发了太平天国这种大规模的反抗满清王朝的农民起义,但是在这样的乱世之中,为什么乔家大院能够独善其身,一直没有被土匪打劫呢?

“天胡开局六不准”

乔贵发这个人,也并不是说天生的富豪之家,不是什么富二代,而是一个贫穷的乡下农民,在雍正皇帝死的这一年,乔贵发家的日子也彻底过不下去了,他拉了两个老乡,一起来到了内蒙,准备用这种近乎逃荒的方式,给自己讨出来一条生路。

到了内蒙之后,乔贵发先是在“吴家当铺”当伙计,在吴家,乔贵发一干就是十几年,这十几年的迎来送往,接人待物,让乔贵发练出来了一套绝无仅有的识人本领,和一身见缝插针、见风使舵的眼力劲儿。

干了十多年伙计之后,乔贵发手上也有了一些闲钱,而且他也明白,“给别人打工,永远不如自己创业”,于是他便来到了包头,用自己这十几年来的积蓄开了一个草料场。

乾隆二十年这一年,风调雨顺,是一个难见的丰收年,粮价大幅度下滑,人们纷纷卖粮换钱,而乔贵发秉承着“人弃我取”的经营方略,大笔买进了黄豆等粮食,而且在此时,乔贵发也明白,“初级农产品和深加工后的农产品,它的价值是不同”的,在这种思路下,乔贵发把买来的这些黄豆储存了起来,到第二年都做成了豆腐。

果然,到了第2年,粮价骤涨,普通的米面都很难得,黄豆、豆腐之类的食品更是被捧成了天价。

乔贵发便靠着这两年之间的“一买、一加工、一卖”,赚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靠着这笔初始资金,乔贵发的生意涉及到了多个行业,从粮食、草料,到油房、菜园、客栈、当铺钱庄,等等等等,并且成功地打出来了“复盛公”的牌子。

随着自己经营有方,“复盛公”的名号传遍了大江南北,北到哈尔滨,南到广州,东到上海,西到兰州,全都有“复盛公”的分号。

可以说,乔贵发给乔家的崛起打下了一个近乎“天胡”一般的开局。

一直到乾隆五十四年,乔贵发逝世时,他所遗留下来的财产达到了千万两白银之多,而乔贵发的这种经营,不仅给自己赚够了钱,也带动了包头、兰州等西部欠发达城市的发展,让满清朝廷对其多有褒扬,官方认证为“晋商第一乔”,也就是“晋商第一桥”。

而且乔贵发也知道,自己的生意能够做得这么大,不仅仅只是会算经济账,不仅仅是在经营上胜人一筹,更多的是一种全方位的注意,乔家的规模已然是一个庞然大物,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小细节上都必须谨慎有加,于是在乔贵发临死之前,给乔家子孙们留下了一个六不准的家规:

“不准纳妾,不准赌博,不准嫖娼,不准吸毒,不准虐仆,不准酗酒。”

乔家子孙经商为其一,更要注意读书,广积农田,救济乡里,切不可为富不仁,要把“儒商之道”发扬光大。

就这样,带着自己的富豪成就,看着已经兴旺发展的乔家,桥贵发闭上了眼,而这后来,乔家两经传承,就传到了乔贵发的孙子,乔致庸手里。

“投笔从商克妻命”

乔致庸本来是当不上乔家掌门人的,因为乔致庸自幼丧父丧母,家里没什么人给他说话,而乔家给乔致庸定的路线就成了“学而优则仕”,让他去读书,考取功名,从而“朝里有人好办事”,乔家这一代的掌门人,本来应该是乔致庸的哥哥乔致广。

但是无奈就在乔致庸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考上了一个秀才之后,乔致广却突然过世了,乔家顿时群龙无首,看着这样的情况,乔致庸只得站了出来,接手了乔家的商业买卖,从此“投笔从商”。

自从乔致庸接手了乔家之后,他便仔细地研究了他爷爷乔贵发的发家之路,并且总结出来了“人弃我取、薄利多销、诚信经营”的“指导方针”。

在经过了乔致庸几年的经营之后,乔家资产再次扩张,尤其是在包头,乔家“复盛公”的招牌在包头城内风光无两,甚至来往此地的人们都会说上一句:

“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

而且乔致庸一直没有忘记自己乔家的家训,不能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而应该是一个讲求仁义礼智信的“儒商”,再加上乔致庸本来就是一个秀才,这更加契合了他儒商的形象。

在经商之中,乔致庸常常告诫自己周围的人和后代子孙们,“信义为本,利益其后,切不可见利忘义”。

在乔致庸一生当中,有过六任妻子,但是由于乔贵发留下的遗训之中,第二条就是“不准纳妾”,所以乔致庸这六任妻子,全部都是在他死了一位妻子之后,再续弦娶的,以至于当乔致庸第三任妻子杨氏死了之后,一般的女儿家就不敢嫁给他了,都说乔家如此兴旺发达,那是因为乔致庸“克妻”,拿着他老婆的命换来的这份家业。

但是这也架不住乔家家大业大,很快乔致庸的第四任妻子周氏便进了乔家的大门,为乔家大奶奶的“前赴后继”接上了力。

时间很快就到了19世纪的末期,在当时,中国已经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满清王庭的统治之下,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显得是那么的孱弱,最终被西方殖民者们肆意地掠夺着中国的财富,大批白银外流。

乔致庸此时也察觉到世道变了,于是便出重金,将自己家乔家堡的祖宅进行了扩建,将周围的宅院街巷都买了下来,建成的建筑就是“乔家大院”。

“福种琅嬛老佛爷”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老佛爷”西狩西安。

但是由于慈禧连夜出逃,一路之上走的匆忙,竟然没带得上什么盘缠,这一路上的吃喝用度,都是沿途的地方官员士绅们出钱,但是这些地方官员士绅们,此时也大多看出来了,大清快要玩完了,给老佛爷的“贡金”,也只不过是他们所掠夺来的民脂民膏的九牛一毛,这点钱哪够“老佛爷”的用度呢。

来到山西之后,慈禧“老佛爷”终于拉下了脸,向山西富商借钱,而此时“晋商第一桥”的桥家,自然也是躲不过去的。

面对面前的这种情况,山西的那些商人们也不愿意借钱给慈禧,主要就是觉得慈禧都已经被洋人打出北京城了,按照以前中国历史的下一步规律,那就要改朝换代了,这笔钱借给慈禧,收回来收不回来还是小事,万一改朝换代之后,给自己按上一个“前朝余孽”的罪名,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而此时,乔家“复盛公”“大德丰票号”的一个名叫贾继英的管事伙计,竟然一拍手,直接越俎代庖,答应了满清朝廷十万两白银的借款。

而乔致庸得知了这件事情之后,想了想,竟然也就这么默认了,原因就是因为他对贾继英的信任。

慈禧“老佛爷”拿到了十万两白银之后,这该怎么还呢?慈禧也根本就没打算还,而是赐了乔家四个字“福种琅嬛”。

乔家有福,福在哪呢?在琅嬛里种着呢,琅嬛是什么?就是慈禧“老佛爷”,一瞬间,乔家和满清朝廷的中央首脑就有了联系。

到了后来,满清朝廷准备筹建中国的银行,而第一个想到的势力就是乔家,慈禧宣召贾继英进京,筹办“户部银行”,而后来,贾继英果然是非“池中之物”,从此在中国金融业内一路腾飞,甚至担任过阎锡山和孔祥熙的“理财顾问”。

乔家大院自此也是更加兴旺发达了,但是在这时我们要知道,中国的的世道已经非常乱了,各地但凡是有点力气,想活下去的青壮年们,大多选择了占山为王,而山西更是如此,那么为什么乔家大院一直没有遭到土匪打劫呢?

“乔家大院立于今”

首先第一点,那就是乔家大院根本打不下来。

我们说是“乔家大院”,但它并不是说是一个院子,而更像是一整个“小区”。

乔致庸在扩建乔家大院时,是把整个街道胡同都给买下来了,出了门,东西向的一条胡同,南北的横向大路,都是他家的。

而且乔家大院从设计上来说,设计的就是一个城堡式的建筑群,大院外是高三四丈的封闭砖墙,最顶上还有类似城墙防卫兵那种的垛口,人们可以从这里向外伸出弓箭或者是火枪,攻击外来的敌人,周围更是有着通道连接,保镖护院们可以从房顶上来去自如,居高临下观察周围的情况,这样的防备别说是土匪了,就算是满清朝廷的正规军都不一定打得进来。

而且乔家大院里面的食物饮水非常充足,把门关上,过个一年半载的都不叫事儿,就像董卓曾经建筑过的郿坞,内中藏的粮食可供20年之用,外形是一个封闭状的城池,有城有郭,这样的建筑怎么可能被轻易攻破呢。

而且乔家的家丁护院也都不是吃素的,在当时,乔家的护院队已经装备上了非常先进的洋枪,而且内中还不乏有着身负“武功”的武林高手,“中西合璧”保卫乔家。

而且富贵人家召集“武林高手”,为自己家看家护院,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八卦宗师”董海川,在自立门户之前,就曾经是肃亲王王府的护院教头。

那么真的就没有什么办法了吗?

“最坚硬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攻破的”,乔家大院防备如此森严,轻易攻破显然是不太可能,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找一个内奸,理应外合,让他们给自己打开乔家的大门,然而这样的内奸几乎也是根本找不到的。

因为如果是乔家人的话,那么他们根本就没有理由去做这样“损人不利己”的事情,让那些土匪进来,把自己家里给抢个一干二净,自己最后又能落得个什么下场呢?

而乔家的那些员工下人们,则也是不可能,因为乔家给的实在是太多了。

在当时,乔家一个票号掌柜,就相当于“经理负责人”,只要参股的话,那么每股的分红每年就在万两银子以上,而就算是乔家的那些下人们,也是每年每人都能拿到至少百八十两银子的工钱,而且在乔家,衣食住行都都不用自己操心,乔家全包了,发下来的这百八十两银子,几乎全都都是“白赚的”。

而在当时,一个家有良田五百亩的地主,每年收入也不过三百多两银子左右,可以说,乔家给这些雇工仆人们发的钱是真不少,而且逢年过节,乔家都是发面、发肉、发柴、发油、发米,就算是短工,都会给一封“过节钱”,换到现在来说,就算实习生也给你一个“节日福利”。

并且要知道,乔贵发留下的那“六不准”的遗训之中,第五条就是“不准虐仆”,从而乔家主人和下人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融洽的,根本就不会出现主仆反目的情况。

而且乔家在乔家堡村,一直秉承着“儒商”的信念,仁义为先,从不为富不仁,横行乡里,甚至有些地痞无赖来乔家“打秋风”,也是每每都能满载而归。

在灾年荒年,乔家也会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谁人不称颂乔家的好,乔家堡村,哪个没受过乔家的恩惠?他们怎么可能去做土匪的内应,来帮助土匪攻打乔家呢?

如今,山西祁县“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依然屹立于此,为中国北方的民俗民居研究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而“乔家大院”,也被相关专家们称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而乔家的发家历史,乔家的经商经营、为人处事之道,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给了我们现代人不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