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贴春联、放爆竹,这些年的习俗具有中华民族特色。
贴春联
家家户户在春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把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辞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提倡环保,不提倡放爆竹。
那么这些习俗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要从上古神话传说谈起。贴春联、放鞭炮这些习俗来源于有关年的神话传说。
关于年的神话传说有好几种,其中两种传说流传较广。
其一,很久以前,有种怪兽叫"夕",它在每年的年关都要出来伤人,连保护老百姓的灶王爷也拿它没办法,于是灶王爷上天请来了一位叫做"年"的神童,神童法力高强,用红绸和放在火中烧得劈啪作响的竹竿消灭了夕兽,这一天正好是腊月的最后一天,老百姓为了感谢和纪念年在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叫"除夕",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过年,百姓希望家家都有年手中的红绸和鞭炮,于是红绸和放在火中烧的竹竿逐渐演变成了家家户户过年时都有的红对联、红鞭炮。
其二,据说年兽头大身小,身长十数尺,眼若铜铃,来去如风,嗷叫时发出"年~"的声音,故名年兽。时日一久,人们渐渐发现年兽害怕三样东西,即红色、火光和巨大的响声;于是后来的人们在除夕年兽将要到来的时候就会聚到一起,贴红纸,挂红灯笼,放鞭炮,后来逐渐改贴红纸为贴桃符或贴红对联等等,目的就是为了赶走年兽。当年兽被赶走以后,人们总是会高兴地互道:"又熬过一个年了。"慢慢的就有了过年的说法,也由此出现过年的习俗了。
这些关于年的神话是先民敬畏自然的表现,通过贴春联、放鞭炮等仪式祈求保佑,禳灾求福。
神话以故事或形象的方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宇宙自然、人类自身及诸种文化现象的起源以及当时期间秩序的理解。神话的主人公包括神祇、始祖、文化英雄、神圣动物等,神话故事一般具有变化、神力和法术等因素。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原始先民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神话由此产生。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表达了先民对自身及所处环境的理解。
事实上,古代并无名为年的神童和名为"年兽"的怪物。"年"字甲骨文"上禾下人",取禾谷成熟、人负禾之义,就是说的五谷成熟。如《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至今"年成"等词语还保留着这个含义。由它进一步衍生出谷物成熟的周期,也就是地球公转一周的那个"年"。
年,又岁也。《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日年,唐虞曰载。注:岁取星行一次,祀取四时一终,年取禾一熟,载取物终更始。疏: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周礼·春官》:正岁年以序事。注:中数曰岁,朔数曰年。疏:一年之内,有二十四气。节气在前,中气在后。节气一名朔气。中气帀则为岁,朔气帀则为年。
年的历史悠久,来源于上古神话,体现了先民在面对大自然的环境时的大胆想象。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年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新年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年活动,热闹喜庆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文化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