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首企盼的拼音(翘首企盼的拼音怎么写)

频道:热门游戏 日期: 浏览:76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一股国学热,国学其实是人类对大自然最简单质朴的认知和总结。学习国学可以慢慢从这些最质朴的认知中找到生活工作中难以解决的各种思想问题,从而获得对世界观和价值观获得开明和启示。本期小编就帮读者们汇总了一些国学常识,读完这些,相信你们对国学的造诣会更深一层!

国学常识一:中国到底指哪里

“中国”一词有3000年的使用历史,最早出现于周朝。当时因为华夏民族拥有了相对先进的农耕文明,并且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礼仪制度,而周围的四夷仍旧裹着树叶兽皮靠打猎为生,于是把自己与四夷分开,以显示自己的优越。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人们将华夏民族所居住的区域称为“中国”,意即中央之国。



这时的“中国”并非指一个国家,而是一种地理与文化概念,其意与“中州”"中夏”"中原”"中华"差不多。由于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中国”在古典文献中有时还被用作诸如京城、中原地区、天子直接统治地区、国内等意。

中国正式作为国家名称是在1912年。当时合汉、满、蒙、回、藏五个大族为一家,定名为中华,全称为"中华民国”,简称“中国”,这个称谓才正式成为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政治名词。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

国学常识二:龙的“九子”是哪九个?

相传天上的龙一共生了九个儿子,每个儿子都掌控着人间的某个领域,保护着人类。龙的这几个儿子非常有个性,都有自己不同的喜好:



(1)好重的龙:赑屃(音毕喜),最喜欢背负重物,所以背上驮一块石碑;

(2)好望的龙:鸱吻(音吃吻),最喜欢四处眺望,常饰于屋檐上;

(3)好吃的龙:饕餮(音滔帖),最贪吃,能吃能喝,常饰于鼎的盖子上;

(4)好杀人的龙:睚眦(音牙自),嗜杀喜斗,常饰于兵器刀环、剑柄;

(5)好打抱不平的龙:狴犴(音毕岸),最憎恶犯罪的人,所以常饰于监狱的门楣上;

(6)好烟火的龙:狻猊(音酸泥),性好烟火,常饰于香炉盖子的盖钮上;

(7)好水的龙:趴蝮(音八夏)位于桥边的最喜欢水,常饰于石桥栏杆顶端;在后门桥的四个角上趴蝮,造型非常优美;

(8)好安静的龙:椒图,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常饰于大门口;

(9)好鸣的龙:蒲牢,最喜欢音乐和吼叫,常饰于大钟的钟钮上。

亲爱的读者们,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在哪里见到的龙都是同一条龙哦!

国学常识三:“尚方宝剑”是一柄什么剑

尚方剑是指中国古代皇帝收藏在"尚方”的剑。尚方也作上方,这是掌管制造供应御用器物的官署,于秦朝始设。尚方宝剑,是一种最高权力的象征,皇帝若把尚方宝剑赐予大臣,大臣便有了特许权力。例如《前汉书》所载,朱云上书皇帝就曾说"臣原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可见,持有尚方宝剑的人是皇帝最信任的人,有先斩后奏之特权。明末辽东督师袁崇焕即是用御赐尚方宝剑,将东江总兵毛文龙斩首。而毛文龙本人也有尚方宝剑,但没能派上用场。当然,这样的先斩后奏也必须依法行事,尤其不能触怒君主。袁崇焕对毛文龙先斩后奏,就引起了明思宗的不满,该事件亦成为袁崇焕日后被处决的原因之一。


除了尚方剑,皇帝还可赐予臣子符节、丹书铁券、黄马褂等。以上几种都可作为荣誉的象征,符节和尚方剑一样,多作为一种授权形式,持节者有先斩后奏的生杀之权。而丹书铁券和黄马褂,主要是一种奖赏性凭证,有的甚至可以抵免死刑。

国学常识四:什么是“三礼”

“三礼”之名始于东汉郑玄,是指《周礼》《仪礼》和《礼记》。


《周礼》是儒家经典,为周公旦所著,《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仪礼》简称《礼》,也称《礼经》或《士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内容主要是讲述上古贵族生活各种主要礼节仪式。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详,汉代初期高堂生传仪礼十七篇,另有古文仪礼五十六篇,已经遗失。

《礼记》由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著。《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具有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

“三礼”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中国后世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社会思想、伦理观念影响深远。

国学常识五:中国一共有过多少个皇帝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开始,至1912年溥仪在辛亥革命后宣布退位,其间的两千一百三十二年我国共产生封建王朝皇帝四百九十四人。其中未在位,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七十三人;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君王二百五十人;历代农民起义建元、称帝者约一百人;封建割据称帝者约有六十人。另外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君王,即“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


在这四百九十四名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是清朝的康熙皇帝,他在位长达六十一年。乾隆皇帝在位时间也很长,但他表示不敢超越祖父功德,在位六十年后主动退位当了太上皇。乾隆皇帝是史上最长寿的皇帝,直到八十九岁才寿终正寝。位居长寿皇帝第二位的是女皇武则天,她活到了八十二岁,她也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在所有皇帝中,年龄最小的是东汉殇帝,他不到一岁继位,八个月后夭折了。还有一位境况更凄惨的皇帝,即金朝末代的完颜承麟,他刚刚当上皇帝就被入城的蒙古军杀死了,从继位到被杀还不到半天,是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国学常识六:“故宫”为什么被称作“紫禁城”

古人很相信天象、星宿之说。认为天上有三垣,分别是紫微、太微和天市。而紫微垣居中,且位置永远不变,所以自古一直把紫微当作天帝的代表星,认为天帝就住在那里,天帝住的地方被叫作“紫宫”。皇帝又叫"天子”,一直被认为是上天的儿子,自认为是紫微星转世。皇帝住的宫殿,自然就跟上天的“紫宫”一样了。另外,在古代,“紫色"是一个吉祥的颜色,自古就有"紫气东来”的说法。



皇帝的居所一定是异常宏伟,围墙宽阔高大就像城墙一样。除了后宫的娘娘、宫女、太监、皇宫侍卫和被召见的大臣外,谁都不能随便出入皇宫。对于一般人来说,皇宫更是禁地。“紫禁城”的名字便由此而来了。

紫禁城分为外朝和内廷。外朝是皇帝办公的地方,也是国家举行重大活动和进行各种礼仪的地方。由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组成的中轴线和中轴线两旁的殿阁廊庑组成。内廷是后妃们生活的地方,由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和两旁的东西六宫等宫殿群组成。如今,紫禁城已经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了。

国学常识七:“福禄寿”怎么来的?

香港TVB电视台有档娱乐节目叫《无敌福禄寿》,非常受欢迎。这档节目之所以如此火爆,是因为它比较合乎民俗习气,因为“福禄寿”这三个兄弟可是我们中华民族心中的“幸运之神"。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天天嘴里喊着“福禄寿",心里想着“福禄寿”,可这个“福禄寿"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排在众星之首的福星原本是怪兽模样,他的头部似虎非虎一双豹目圆睁。他的代步工具居然是一只硕大的野猪。福星转变是从唐朝开始的,《新唐书》里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清官故事:唐朝时期,道州每年需要把身材矮小的人作为贡品送到宫中做太监。历任道州刺史往往把好端端的儿童置身于陶罐中,只露出头部由专人供给饮食,以满足皇帝荒唐的需求。阳城任道州剌史后,冒死上书给当朝皇帝,拒绝上贡,为当地百姓免除了灾祸。从此以后,当地人开始把阳城当作福星供奉。后来福星阳城一直以温厚的长者形象示人。

禄星主管官禄,也叫文昌星,禄星是由一颗星辰演化而来,他位于北斗七星的正方,总与北斗七星相伴升起。进入隋唐以后,科举制度的兴起让禄星开始走红。平民百姓有机会靠读书做官,自然会寻求神灵的帮助,于是,文昌官里的那颗禄星就更显得明亮了。

据说桃木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魏晋以后,寿星的手杖便换成了桃木手杖,后来明朝取消了国家祭祀寿星制度。寿星从此进入民间,成为中国古代最具世俗品格的神仙。寿星大脑门儿,也与古代养生术所营造的长寿意象紧密相关,一如丹顶鹤的头部就高高隆起,再如寿桃是王母娘娘蟠桃会上特供的长寿仙果。或许就是因为这种种长寿意象融合叠加,最终造就了寿星的大脑门儿的形象。

国学常识八:“乌纱帽”最初是指什么

乌纱帽,是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后来也用来比喻官位。


乌纱帽最初就是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宫中做事的人都要戴乌纱帽。后来,乌纱帽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成为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乌纱帽成为正式“官服”始于隋唐时期。当时,天子百官士庶都戴乌纱帽,隋朝为了区分等级,便在乌纱帽上装饰玉饰,以块数多少显示官职大小:通常一品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装饰玉块了。至宋太祖赵匡胤时期,乌纱帽又有了新变化,即在帽子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是为了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所采取的新举措,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皇上居高临下,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乌纱帽成为文武百官的“专利”,则是始于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规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平民百姓不可佩戴。

到了清代,官员不再佩戴乌纱帽,但人们仍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丢掉乌纱帽”就意味着被削职为民了。

国学常识九:《论语》是怎样一本书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为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赵普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全书共有11705字,分为二十篇,前十篇被称为《上论语》,后十篇被称为《下论语》,各篇取篇首两字作为篇名,各篇章数不等。在语言风格上,《论语》遣词酌句精练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论语》通篇内容围绕孔子而谈,书中不仅有孔子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还有对其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对于孔子的教学方式,《论语》也大费笔墨。据其所载,孔子能够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他会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等,对其进行不同的教诲。《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晳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国学常识十:《孟子》对后世有何影响

《孟子》一书在战国时期不被重视,因为该书宣扬性善论思想,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阐述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主张不切合战国时代急功近利、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所以在当时少有君主重视。



宋代理学盛行,《孟子》所倡导的儒家仁义礼智,儒家王道思想、仁政措施,才广泛为统治者所接受,孟子的思想也广为流传。《孟子》在政治及经济方面的新主张,如改进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阐述的"井田制”理想等,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此后,《孟子》成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

《孟子》还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他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孟子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是我国古代教肓学的结晶,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教育仍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国学常识十一:《大学》有什么现代含义

《大学》一书,深刻地阐述了修身、治国的道理和方法。其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两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窥儒家之门。


《大学》所论的“修身”即为改变自己,"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为改变环境。凡人在世,必得以自身与环境打交道,在此过程中或者改变自己,或者改变环境,或二者兼而有之。国父孙中山作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中第六讲题也提到:“我们现在要能够齐家、治国,不受外国的压迫,根本上便要从修身起,把中国固有知识一贯的道理先恢复起来,然后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复。”而《大学》一书实为立身处世所必读,古人将它列为四书之首,非偶然也。朱熹更认为《大学》是“为学纲目",故读“四书”要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读《大学》以修养品性。

即便在现如今,我们也应该潜心静气读《大学》,《大学》的思想政治及教育理念,必定会对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国学常识十二:《诗经》的体例分类是怎样的

《诗经》共有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一百六十篇。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大致可推断出,这些诗歌主要出自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地。就整本《诗经》而言,《风》的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雅》,为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共一百零五篇,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大雅多为贵族所作,小雅为个人抒怀。《雅》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有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如《黄鸟》《我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

《颂》,为宗庙祭祀之诗歌,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共有四十篇,包括《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和《商颂》五篇。值得注意的是,《鲁颂》四篇并非祭祀或颂祖之歌,而是颂美当时仍健在的鲁僖公的歌谣。

国学常识十三:流传千年的《尚书》系“伪书”?

《尚书》包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部分。《今文尚书》共二十八篇,《古文尚书》共二十五篇。



唐太宗时,孔颖达奉诏撰《尚书正义》,这本书将《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混编在一起,此后历代流行。从南宋开始,就有学者对其中真伪存有异议,后来经过明、清两代的一些学者考证、辨析,确认相传由汉代孔安国传下来的二十五篇《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写的《尚书传》为伪造。

现存二十八篇《今文尚书》传说是秦、汉之际的博士伏生传下来的,用当时的文字写成,所以叫作《今文尚书》,其中《虞夏书》四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

国学常识十四:《周易》的作者是谁?成书于何时

关于《周易》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就有争议。《汉书?艺文志》认为,《周易》为伏羲氏、周文王、孔子联合编著。其中,《易经》成书于商末周初,由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作卦爻辞;《易传》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为孔子作传解经。对此说法史学界一直存疑,认为《周易》的作者是广大劳动人民,成书时间也分别有周初说、春秋中期说、战国说等不同观点。



《周易》现存主要版本有两种,一为通行本,一为马王堆帛书本。其中"通行本’’影响较大,注本也相当多,有魏王弼注本、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宋朱熹《周易本义》、现代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等。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与传世各家版本均有不同,是现存最早的别本。

国学常识十五:八卦是什么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八卦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爻",多是记述日影变化的专门符号。“爻”有阴阳两类,用“-”代表阳,用“--”代表阴,“阳爻”表示阳光,“阴爻”表示月光,每卦有三爻,三爻又有八种组成形式,分别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八种组合形式即为八卦。


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形制,《说卦》对此有如下解释,即,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悦也。”这八种性质又可以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特征来表示,即,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

如果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易经》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进行解释,并对相应的人事做吉凶判定,包括卦符、卦名、卦辞、爻辞、爻题、爻序、卦序等内容。如果没有八卦的取象、定位和与天干、地支、五行等的结合,我们就不能理解易经的机理,更不能正确解释卦辞与爻辞,由此可见八卦在传统易学中的重要性。

国学常识十六:诸子百家,果真是有一百家吗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各国的阶级关系不断出现新的变化,不同的阶级与阶层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和看法,“诸子百家”便应运而生。

所谓“诸子”,即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百家”,并非真有一百个学术派别,只是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是一种笼统的说法。那么,舂秋诸子到底有多少家?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数得上名字的共有一百八十九家,相关著作有四千三百二十四篇。这一百八十九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其内容互相交叉、融合,共同推进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飞跃式发展。

国学常识十七:《道德经》的思想精髓是什么

老子的代表作为《道德经》,该书又名《老子》,分为上下两册,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第三十八章以下属德经,全文约五千字。



《道德经》是一部充满智慧的著作,作者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原、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哲学和政治问题。他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哲学概念,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认为"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道德经》中还包括大量朴素的辩证法观点,老子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还认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的统一,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中还有大量的民本思想,认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等。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圣经”,对我国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学常识十八:孙武的军事思想对后世有何影响

孙武的军事思想是建立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基础上的。他强调“知彼知己”,讲求"战道",探索战争规律,要从弱强乱治的矛盾中看到向其对立面的转化等等,这些主张都是具有思辨特征的哲学思考。


孙武认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强化对敌我、攻守、全破等对立面的认识,揭示出它们之间的生克消长关系,从而衍生出对各种作战方式的描述。这一军事思想,推动了当时军事学术的发展,对后世的军事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即便在今天,他所揭示的某些规律仍有其生命力,其中很多原则还被移用到经营管理、体育竞赛等社会生活领域,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的重视。

他的著作《孙子兵法》也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国学常识十九:鬼谷子是怎样的人

鬼谷子,姓王,名禅,字诩,战国时期卫国人,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在中国历史上极富神秘色彩。据说其“鬼谷”之名,是由其出生地或隐居地得来。



鬼谷子是一位全才型的人物,他既有政治家的六韬三略,又擅长外交家的纵横之术,更兼有阴阳家的祖宗衣钵,预言家的江湖神算,被人们看作一位奇才。鬼谷子还是_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比较知名的兵家弟子有孙膑、庞涓,纵横家弟子有苏秦、张仪,这四人都是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鬼谷子著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本经阴符七术》集中阐述养神蓄锐之道,用以修心修身;《鬼谷子》则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与《孙子兵法》相比,《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是战国时期许多兵家人物研读学习的必修书。

国学常识二十:《孙膑兵法》是怎样一部书

《孙膑兵法》,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孙子兵法》共有八十九篇、图四卷。但自《隋书?经籍志》始,《孙膑兵法》便不见于历代著录,因而人们推断该书大约在东汉末年便已失传。



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这部古兵法终于重见天日。《孙膑兵法》分上、下篇,各十五篇。上篇包括《禽庞涓》《见威王》《威王问》和《陈忌问垒》等,是在孙膑著述和言论的基础上经弟子辑录、整理而成;下篇内容与上篇内容相类,但编撰体例上有所不同,目前无法确定是否为孙膑及其弟子所著。如今我们所见的《孙膑兵法》收入十六篇,包括上篇十五篇和下篇中的《五教法》。

《孙膑兵法》是孙膑多年统兵作战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战略战术,丰富和发展了春秋以来的阵法。当然,该书也存在局限和不足,如它杂有阴阳五行等学说,认为曰月星辰可以影响战争胜负,有时对战争中的地形等物质条件看得过于片面和绝对。不过,这些不足并不能影响它的价值,《孙膑兵法》可谓战国时期战

国学常识二十一:"二十四史"是哪些史书的合称

二十四史是我国历代编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合称,一直被历朝统治者视为正统,因此又称为正史。二十四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即公元前2550年,下至明朝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长达三千二百一十三卷,约四千万字,都是用纪传体的体裁编写。



二十四史分别是:《史记》(西汉?司马迁)、《汉书》(东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徵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晌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国学常识二十二:哪部书被赞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编写的《梦溪笔谈》收录了他一生的所见所闻和不凡的见解。其成就受到西方学者的普遍认可,称这部书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著名的李约瑟博士说这部书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沈括本人学识渊博,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他所记述的科技知识,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学发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目前,《梦溪笔谈》已经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和《续笔谈》三个部分。其中《笔谈》共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分别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全书共六百零九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气象、医药、农学、文学、历史、音乐和美术等多个方面。其中,自然科学方面的记载占了全书综述的百分之三十六。

国学常识二十三: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是什么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它的作者是东汉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之间,本是许慎进献给汉安帝的礼物。



许慎根据汉字字形,创立了五百四十个部首,将当时巳经使用的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字分别归入这五百四十个部首。这五百四十个部首又根据字形之间的联系合并为十四大类,《说文解字》的正文就按照这十四大类分为十四篇,卷末有一篇序言,因此全书共十五篇。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即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在体例上,《说文解字》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就在后面列出。这些都做好之后,就对这个字的本义进行具体解释,之后再解释字形跟字义或者字音之间的关系。《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沿用此方法。

《说文解字》对我国汉字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第一次阐发了六书,为汉字建立了理论体系;

第二,第一次从汉字系统中归纳出五百四十个部首,并创立了按部首排列的汉字字典编纂法;

第三,保留下来的小篆是极为宝贵的文字资料,为后代学者研究和学习甲骨文、金文提供了便利。

《说文解字》自问世以来就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他们不厌其烦地进行了研究。其中,以清朝的研究最为兴盛。这一时期,先后涌现出许多大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说文句读》。因为他们四人所取得的成就,被后世学者尊称为“说文四大家"。

国学常识二十四:《康熙字典》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影响

《康熙字典》由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及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主编,编写时参考了明代的《字汇》《正字通》两书。即便是到了现在,《康熙字典》还在不断重印,是语言文字工作者经常引用的工具书。



《康熙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共分为十二集,用十二地支标识。其中,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是汉字研究的最重要的参考文献之一。《康熙字典》还是我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

《康熙字典》之所以会有这样强大的影响力,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收字非常丰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我国字数最多的一部字典(直到1915年《中华大字典》出版,收字四万八千多,才超过了它);

第二,它以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每个字的各种音节和不同意义都列了进去,使用者查阅起来非常方便;

第三,除了非常少见的字之外,差不多每个字的不同意思都举了许多例子,而且所举例子都是能够翻到的古书。

国学常识二十五:唐诗宋词之最都有哪些

唐宋宋词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瑰宝,在这些文化宝库里,有许多的“之最,现在就给大家总结出来:

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

最害羞的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

最多的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最消瘦的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最憔悴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最忧愁的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眼力最差的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最高的楼——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

最大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架子最大的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

最深的雪——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白居易)

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被风吹得最远的房顶——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菖长林梢。(杜甫)

最穷的妇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白居易)

国学常识二十六:古人为什么要在门口放门槛呢

古代的门槛,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谁家的门槛越高,说明主人身份越尊贵。如紫禁城的门槛就非常高,如果不抬高脚,是不容易迈过去的。皇家这么设计,是有深意的。当文武百官上殿的时候,大家迈步进来,跨过门槛,就需要弯腰。而在跨过门槛之后,更要一直保持弯腰的姿势,表示自己不敢正视龙颜,是对皇上的畏惧和尊敬。而皇家的门槛,也不是想怎么跨就怎么跨,更不是谁想跨就能跨的。一般的官员不能从正中迈过门槛。文官要从右侧进来,武官从左侧进来。七品以下的官员,则只能翘首企盼了,因为他们连进门槛的资格都没有。

封建社会有森严的等级观念,所以装门槛便成了传统建筑的定制。一般而言,宫门、院门、山门和墓门都要装门槛。

宫门、院门体现家族的地位和身份,装上门槛可以理解,为什么山门、墓门也要装门槛呢?

入山门是要参拜佛祖,需要虔诚,常常三步一叩首。跨门槛,更是表示对神佛的尊敬。而墓门装门槛,也是对死者的尊敬。

国学常识二十七:《四库全书》中的四库是什么意思?其下落在何处

《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由清朝乾隆时期著名大学士纪晓岚主持编纂,从1772年开始,一共编了十年。这套丛书按照经、史、子、集分成四部,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的图书,因此叫作《四库全书》。

根据文津阁的藏本,《四库全书》一共收录了古籍三千五百零三种,共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众多丰富的文献资料。不过,乾隆皇帝命人编纂这部书的真正意图在于钳制民间思想,因此,在编纂过程中,被焚毁的书更多。

《四库全书》完成后,抄录七部,分别藏于文宗阁、文汇阁、文渊阁、文津阁、文澜阁、文溯阁和文源阁七阁。其中,文宗阁收藏的《四库全书》在中英鸦片战争的时候被英军焚毁,藏于文汇阁的《四库全书》被太平军焚毁,藏于文澜阁的藏本虽然也被太平军焚毁,但在著名藏书家丁氏兄弟的努力下,渐渐修复复原,现藏于浙江省图书馆。文津阁的藏本一直保存到今天,现在收藏于国家图书馆。文渊阁内的藏本于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文溯阁藏本在“文革"时因为中苏关系紧张,被运送到甘肃,现在仍在甘肃。文渊阁藏本随国民党政府去了台湾,现收藏于台北故宫。

国学常识二十八:《增广贤文》为何被誉为蒙学经典

《增广贤文》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儿童启蒙书目之一,也叫作《昔时贤文》,或者《古今贤文》。我国著名戏曲家汤显祖写作的《牡丹亭》中提到过《增广贤文》。因此,有学者推断,这本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即汤显祖生活的时代)。不过,这本书是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变成今天这个模样,通称《增广贤文》。关于它的作者,书本上一直没有记载,后人推断这可能是民间智慧的结晶。

《增广贤文》在表面上好像杂乱无章,但是其中自有内在逻辑。和"亚圣”孟子的主张不同,这部书对人性的认识以“性本恶”为前提,用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它认为,维系家族的亲情已经被金钱污染,因此“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我们一向信赖的朋友也未必靠得住,因此“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人的地位尊卑,不取决于他的道德学识,而由金钱来决定,因此“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增广贤文》将社会上种种丑恶的现象进行高度概括之后,冷冰冰地陈列在读者面前。

《增广贤文》的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各类经典,有雅有俗,雅俗共赏。这部书不需要讲解就能读懂,人们往往能够从中学到儒家的思想观念和为人处世的人生智慧。或许正是因为它一反常规,从“反面’’来进行教导,又或许是因为它亲切平和,一直被当作儿童的启蒙读物,始终受到人们的器重和青睐。

国学常识二十九:“四合院”为什么被称为“四合”

所谓"四合”,“四"是东、西、南、北四面,“合”是指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整个四合院,一般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外观中规中矩、中线对称齐整的方法建筑而成。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一大家子都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合”更像是家庭的聚合。

四合院的正房,即坐北向南的北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规模要比其他房屋都大。三间北房中只有中间一间对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的两间房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由长辈尊者居住。

东西两侧的房子为厢房,一般居住的是家中晚辈。厢房一般比较对称,建筑格式也大体相同或相似,也是一明两暗的格局。正房与厢房之间有走廊,将四面的房子都连接起来,可以避风雨,也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

与北房相对应的是南房。在角落里有耳房,作为粮库、厨房或者其他库房。一般西南角的位置是厕所,东南角则是院子的大|1d院子大都采用黑漆木板大门,两扇大门的上下都放在轴心里,可以闭合关开,很安全可靠。在正门进门处的正对面,有一个影壁,是一堵砖墙,使外界难以窥视院内的活动,人们通常会在影壁上画上图案或者写上文字,以求吉祥如意。

国学常识三十:《百家姓》为什么按“赵钱孙李”的顺序排列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姓氏的书,在北宋初年成书发行。《百家姓》原收集了四百一十一个姓氏,后来又增加到五百零四个,其中,单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百家姓》是我国自北宋以来的幼儿启蒙读物之一,和《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

我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每一种姓都有着独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种姓都有著名的代表人物,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上作出过卓越的贡献,也有的人臭名昭著,因此并无贫富贵贱之分。《百家姓》并没有完全记载我国的姓氏。据说,从文献上能够见到的确切的姓氏,就多达五千六百余种。因此,《百家姓》所记载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姓氏而已。因为它上面记载的都是一些常见的姓氏,所以也具有非凡的代表意义。

《百家姓》的次序并不按照姓氏人口的多少来排列,而是从音韵的角度,做到读来顺口、易学好记。其中,“赵钱孙李”是《百家姓》的前四姓,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百家姓》成书于北宋时期,开国皇帝是赵匡胤,按照中国古代的思想观念,皇家最为尊贵,因此,赵是《百家姓》里面的第一姓。而《百家姓》形成于吴越钱塘地区,因此,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君李氏紧接着成为百家姓的第二位、第三位和第四位。

国学常识三十一:《弟子规》的书名有什么含义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它的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弟子规》的内容是《论语?学而》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作者用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编纂而成。《弟子规》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即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和规范。

《弟子规》共有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者四句意思相连,前后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弟子规》先是"总叙”,接着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它集中了孔孟和老子等圣贤道德教育的成果,是传统道德教育著作的纲领性书目。《弟子规》成书之后广为流传,许多教书先生用它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为孩子们将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弟子”的意思比较多,具体说来,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社会上指公民。"规”就是规范。“弟子规’’的意思就是“弟子”们应该遵守的社会道德规范。

李毓秀是清朝初年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他曾经跟随他的老师党冰壑游历近二十年。成年之后还做过一任小官。他的主要兴趣不在官场,而在于教学。他精研《大学》《中庸》等经典,创办敦复斋讲学。前来听他讲学的人很多,太平县御史王奂也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仰慕他的才学,尊称他为李夫子。

国学常识三十二:《朱子家训》为何会流传千年而不衰

《朱子家训》是我古代最著名的家训之一,又叫作《朱子治家格言》,或者《朱柏庐治家格言》。《朱子家训》的内容以家庭道德为主,全文仅五百二十二字,用简洁易懂的语言精辟地阐明了修身齐家的道理。《朱子家训》中的许多内容都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即便在今天,仍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朱子家训》里面也有许多封建糟粕,比如对女性的偏见。

值得注意的是,《朱子家训》的作者并不是宋朝大儒朱熹,而是朱熹的后代朱柏庐。朱柏庐早年曾刻苦学习,希望考取功名报效国家。然而他生不逢时,刚成年不久,便遭遇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他放弃了对功名的追求。之后他一直在乡间教学,并潜心研究程朱理学,一时之间声名鹊起。康熙皇帝曾经多次征召,但是都被他拒绝了。他将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用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便是不识字的人也可以口头相传,还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上和厅堂里,作为持家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这就是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朱子家训》。

因为《朱子家训》所具备的这些优点,它一直受到士大夫阶层的器重,流传非常广泛,被尊为"治家之经”。清朝到民国这段时期,它一度成为儿童启蒙的必读课本之一。

国学常识三十三:中国古代的年龄称谓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对年龄的称呼,分得非常地细,不像外国人,一个单词"young”就把所有青少年都概括了。在中国古代,人在每一个年龄的称呼都是不同的,下面就让我们来总结一下。

襁褓——不满周岁;

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10岁以下的儿童;

总角、孩提——幼年的泛称;

垂髫(tiao)、始龀(chen)——童年的泛称;

幼学——10岁;

束发——15岁左右;

弱冠——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

耄耋(mao die)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之年——100岁。

国学常识三十四:各个行业的祖师爷都是谁

在中国不管你做什么行业,都讲究一个祖师爷,每到初一、十五还都得烧香拜奉。所以,我们在做一些事之前,总得知道这个行业的祖师爷是谁:

农业祖师:神农氏蚕业祖师:马头娘、嫘祖

织业祖师:黄道婆、织女

织绸祖师:伯余

渔业祖师:伏羲、海龙王、姜子牙

纸业祖师:蔡伦

笔业祖师:蒙恬

陶业祖师:范蠡

铸业祖师:太上老君(老子)

盐业祖师:葛洪

酒业祖师:杜康

醋业祖师:帝予

水业祖师:水母娘娘

屠业祖师:张飞、樊哙

厨业祖师:詹王、易牙、灶君

药业祖师:孙思邈

医业祖师:华佗

仵作祖师:宋慈

染行祖师:梅葛二仙

车行祖师:马王爷

牛行祖师:牛王爷、龚遂

镖行祖师:达摩、洪拳五祖

木匠祖师:鲁班

石匠祖师:鲁班

泥匠祖师:张班、鲁班妻

鞋匠祖师:孙膜

画匠祖师:吴道子

玻璃业祖师:陆毒大王

鞭炮业祖师祝融

席蔑业祖师:张班

玉器祖师:邱长春

豆腐业祖师:孙膑、庞涓、关公、乐毅

泥塑业祖师:女娲

锔补业祖师:女娲、老君

梳篦业祖师:鲁班、张班

化妆业祖师:观世音

膏药业祖师:铁拐李

乐器业祖师:师旷

梨园祖师:唐明皇

道情祖师:张果老

皮影祖师:李少君、李少:

评书祖师:魏徽

坠子祖师:邱长春

相声祖师:东方朔

戏法祖师:吕洞宾

理发祖师:罗祖

乞丐祖师:伍子胥、范丹

占卜祖师:鬼谷子

竹匠祖师:泰山

茶业祖师:陆羽

评话业祖师:柳敬亭

火腿业祖师:宋泽

星相业祖师:柳庄

风水业祖师:刘伯温

制伞业祖师:鲁班

商业祖师:财神爷(财神赵公明;文财神比干、武财神关羽;五路财神何五路)

国学常识三十五:我国古代的住宅是什么格局

住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人们除了追求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外,还重视它的精神功能,并且形成了阶级社会的门第观。

舂秋时期,士大夫的住宅大门分为三间,中间为门,是办公的场所;左右为“塾”,是“家教"的地方;门内是庭院,上方为"堂”,是生活起居会宾礼仪的地方,堂的左右为"厢”,堂后的房子为"寝”。

汉代的贵族住宅不但要有门、塾、堂、厢等,还要有车房、马厩、厨房、仓库及仆人住房。建筑形式多为木结构和干栏式,悬山屋顶,出现了方形、圆形、长方形等多种形式的窗户,并有各种窗棂。用围墙组成的三合院、四合院已经出现,也有二、三层楼的坞壁式住宅。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贵族的住宅庭院多为对称布局,大门多为庑殿式,围墙内侧有廊围绕的庭院,在一个宅院中,有数组回廊包绕,有数个厅堂供不同之用。

隋唐五代时期,贵族的住宅布局更为自由活泼,出现不对称布局的庭院,大门由乌头门代替了庑殿式,常用直棂窗回廊绕成庭院。

宋代的城市住宅多为四合布局,以廊屋代替回廊,前大门进入后以照壁相隔,这种形式增加了居住面积,非常实用。

明清时期,住宅大致可分为规整式格局和自由式格局。规整式格局作为传统住宅样式的主流,_般为三合院或四合院。清政府还对住宅的格式、尺度、等级进行严格的规定。有“一正二厢”严格内外、尊卑有序,这促使规整式住宅转变为封闭内向型院落,建筑物都有中轴线,均齐对称,主次分明,体现了封建社会家庭生活观念。

国学常识三十六:“书香门第”香在哪里

我们常称祖辈上有读书人的家庭为"书香门第"。但"香”来自哪里呢?有人以为"书香”的"香”指的是书的香。这样的理解好像也没错。可书又因何"香呢?难道白纸写上黑字就香了?事实上多数的墨迹是臭的,因此“书香”的“香”一定不是来自墨香。那么这“香"到底是什么香气呢?原来,古人为了防止书籍被蠹虫损坏,一般会在书籍里面夹上几片香草。这种香草叫芸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有特异的清香气,即使枯萎香气也不会变淡,它可以驱除蠹虫,古诗中就有“芸叶熏香走蠹鱼”的描写。所以"书香的“香”指的是“芸草香”。

因为书中常夹芸草的缘故,所以,与"芸”字有关的词多与书籍有关。例如用“芸编”指书籍,"芸帙”指书卷,用“芸阁”“芸馆”指代书斋,甚至国家藏书阁也命名为“芸署”,负责校勘书籍、订正讹误的校书郎雅称为“芸香吏”,唐代徐坚的《初学记》中说:“芸香辟纸鱼蠢,故藏书台亦称芸台。”这些都是从芸香而来。

不过现在已很难见到芸草的踪迹了,为了防蠹虫,人们多使用樟脑丸、檀香片之类。书香情怀对于善于想象与怀旧的文人来说,也只能是书卷里所蕴藏、积淀的一种说不尽的历史记忆与个人缅怀罢了。

国学常识三十七:“太岁头上不能动土”是什么意思

按照传统的星相学说,木星,又称岁星,每12年绕太阳一周,绕到哪个区域,就会在相应的地下出现一块会动的肉状东西,它就是太岁的化身。如果在这个方向上动土就会惊动太岁,给人带来厄运,所以就有“太岁头上不能动土"的说法。汉代王充在《论衡?难岁篇》中提到太岁一事,“移徒法曰:‘徒抵太岁凶,伏太岁亦凶’。”太岁一直被人们当作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在冥冥之中支配和影响人们的命运。

在古代,人们认为凡是建筑、迁徙、嫁娶等吉凶都与方位有关。这也形成了民间大兴土木时的风俗禁忌:每有建筑动土之事,就必须先探明太岁方位以避之,元明后还有专门的祭坛祭祀。"太岁头上不能动土"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们要求建筑与所在的地理环境相适应,以达到与环境和谐统一、子孙富贵兴旺的目的。

国学常识三十八:“五脊六兽”和建筑有什么关系

电影《龙须沟》里有这样一句话:"我舍不得我的活儿,一天不干活,就五脊六兽地难过。”虽然这里的"五脊六兽”是在形容心理上的难受,但其实“五脊六兽”这个词最早说的是建筑构件。

所谓“五脊”,是指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装饰,起脊的硬山式、起脊的悬山式和庑殿式建筑有五条脊,分别为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其中最顶上的水平方向的脊为正脊,四面坡相交地方的脊为垂脊。这样的装饰在古代的宫殿和庙宇里面非常常见。

所谓"六兽”是指屋脊上的土制小动物。这种建筑装饰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普通的民房不能安装,除非经过皇帝的特许才可使用。这样的装饰被称作"义脊”,意思是说在这个建筑里居住的人受到了特殊礼遇,以此来显示家族的荣耀。屋脊上的动物很有讲究,大脊的两端是龙吻,又叫吞兽;另外四条垂脊排列着五个兽类,故而总称“六兽”。

不过,五脊上的"六兽"也不一定就是六个,兽的多少与建筑的规模和地位有关系,同时兽的摆放也有一定顺序。比如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上面的小兽达到了10个之多。这些小动物除了起到一般的装饰作用外,也象征着身份,同时还有点实际用处,比如用来保护房屋。古代建筑大多都是木质结构,在房顶两坡瓦垄交汇的地方安装上这样的吞兽,可以对房顶起到加固的作用,还能防止雨水渗漏,保护房屋的木料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