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明朝皇帝,朱元璋、朱棣、嘉靖、万历、崇祯等皇帝广为人知,但明穆宗却没什么名气,可谓鲜为人知。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没名气的皇帝,却让明朝赚了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比后世的“网红皇帝”乾隆让中国得惠更多。
古代中国是一个银产量很少的国度,为何从明朝晚期开始,却使用白银作为基本货币?其实,这就得益于明穆宗。
1566年,嘉靖皇帝驾崩,裕王朱载垕(hou)即位,改元隆庆,史称明穆宗。在位六年,除了这两件,朱载垕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就是这两件事,在当时看起来微不足道,却真真切切的改变了明朝,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
其实,朱载垕开始并非太子,而是“裕王”,是嘉靖皇帝的第三子,但由于两位兄长先后早死,就让他成了储君,最终即位为帝。正因朱载垕在裕王邸生活了13年,接触到社会各个方面,了解民间疾苦,所以上台之后,就开始了“隆庆新政”。
所谓隆庆新政,除了“亲贤臣远小人”、“减税减赋”、“厉行节俭”等传统明君行为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隆庆议和”与“隆庆开关”。
明朝建立之后,虽然朱棣等对蒙元残余势力有过多次打击,但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所以蒙古一直是明朝最大的威胁,一直到明穆宗时,明朝和蒙古经常爆发一些规模较大的战争,最典型的是土木堡之变。
明穆宗上台之后,采纳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的建议,与蒙古俺答议和,史称隆庆议和。最终,明朝与蒙古达成了对俺答汗的封王、通贡和互市的协议,其中互市是开放11个边境贸易口岸,使蒙古人能通过贸易获得中国资源。
隆庆议和有什么意义呢?其实,这一次议和直接结束了明朝与蒙古近二百年的敌对状态,从此到明朝灭亡,明蒙之间绝少爆发大规模战争,且还有“自是边境休息.......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这些都是传统评价,而清朝魏源的评价,就更有深度了。
魏源《武圣记》:高拱、张居正、王崇古(明穆宗时期的大臣),张弛驾驭,因势推移,不独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为本朝开二百年之太平。仁人利溥,民到今受其赐。
魏源看来,隆庆议和不仅让明朝50年见不到北疆烽火,而且还为清朝带来了200年的太平。客观的说,这一评价并未夸张,没有隆庆议和带来的和平氛围,清朝北方也难享200年太平。
1567年,朱载垕上台的第二年,又出台了一个重要政策: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换言之,私人海贸得到了合法地位。
从宋朝开始,因为中国造船技术的飞跃发展,加上中国制造的丰富性和先进性,所以海外贸易非常发达。元明尽管部分时期有海禁政策,但依然挡不住商人对利润的追逐。明穆宗之前,私跑海贸的船只都有很多,所以一旦正式宣布放开之后,明朝外贸业立即爆发,出现一个全面开放的局面。
由于中国商品一直是抢手货,所以就如同清朝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海贸一直呈现“顺差”现象,于是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明代白银国内开采与国外流入数额试考》中记载:从1567年到1644年这段时间,海外流入大明朝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
也就是说,西班牙人辛苦的在美洲榨取白银,但最终这些白银的很大一部分,却落到了中国人口袋里。而让明朝赚了世界当时白银生产量三分之一的皇帝,却是鲜有人知的明穆宗。
隆庆开关的意义重大,除了让中国拥有大量白银,奠定了白银货币的基础,和促进了中国海外贸易等之外,因为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所以为张居正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开始流传“明朝无明君”的说法,但持这一观点之人,或许根本不知道明穆宗。就明穆宗所做的这两件大事而言,古今又有几个皇帝能与之相比?
即便被电视剧塑造成风流倜傥形象的乾隆,也不得不称他为“令主”(贤德的君主)。当然,乾隆心理不平衡,给明朝皇帝都会加上一些负面评价,明穆宗也不例外。《明史》中留下这么一句,“而帝未能振肃乾纲,矫除积习,盖亦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者欤”。于是,因为这一句话,明穆宗变成了平庸之君,甚至是软弱之君,自然就不会有太大的名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