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建构(1)积累并尝试使用“骨骼、追溯、天衣无缝”等词汇及精彩感兴趣的句段。(2)了解阿西莫夫及一些关于恐龙的知识。
2.能力思维(3)通过对比阅读,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整体感知两篇短文文意,明白事理,抓住“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个论断,培养学生善于联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以及要善于联想、想象,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科学探究方法。(4)借助练习二提示理清行文思路,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体会两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体会事理说明文的逻辑性强的特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审美情趣(5)感受文章逻辑清楚之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4.情感文化(6)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比阅读,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整体感知两篇短文文意,明白事理,抓住“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个论断,培养学生善于联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以及要善于联想、想象,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科学探究方法。
2.借助练习二提示理清行文思路,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体会两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体会事理说明文的逻辑性强的特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
借助练习二提示理清行文思路,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体会两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体会事理说明文的逻辑性强的特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教 法:讲解指导 问题导引 学法提示
学 法:圈词抓句 精读深思 交流分享
教学准备:1.多媒体。2.预习课文(或采用学案)。(1)查阅资料,自主搜集、整理、交流了解阿西莫夫及一些关于恐龙的知识。(2)参考“读读写写”圈画理解生字、生词。(3)标段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6500万年前,统治地球达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为了解开这个谜,各领域的科学家相互协作,因为这虽然是一个生物学问题,但牵涉到的研究却涵盖好多其它科学领域,相信今天学习了《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后,你对科学研究一定会有一个更新更深的认识。
板书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设计意图:设置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预习展示,交流分享。(早读完成)
教师组织(或采用学案),学生自主展示预读预习成果,互相答疑解惑,适当补充。预设
1.作者简介:阿西莫夫(1920 —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本文选自《新疆域》。
《新疆域:关于生命、地球、空间和宇宙的新发现》是享誉全球的科普巨匠和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的一部风格独特的科学随笔集,全书涉猎广泛,共分五大主题,即古人类学新疆域、基础科学新疆域、地球科学新疆域、空间科学新疆域及宇宙学新疆域。作者凭借理性的科学思维及明晰而优雅的写作风格,将科学知识、幽默感及人文哲思融合为一,引领读者追随他的心灵轻松畅游科学的各个领域,让每一位读者都读有所思、读有所获。
2.生字词。参考“读读写写”。强调
臀(tún) 骨骼(gé) 流逝(shì)携(xié)带 两栖(qī)
彗(huì)星 潮汐(xī) 陨(yǔn)石
褶(zhě)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劫(jié)难:灾难,灾祸。 致(zhì)密:细致精密。
追溯(sù):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遗骸(hái):遗体,尸骨。
天衣无缝(fèng):比喻事物严密,没有一点破绽。
3.《恐龙无处不在》15段,《被压扁的沙子》17段。
设计意图:语言和文学常识的积累、建构和拓展,学习习惯方法培养。
三、类比阅读,理解文意
1. 请同学们按照下面问题导引快速默读全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意,明白事理。幻灯片1
(1)结合课后练习一,简要概括两文的主要内容。
(2)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3)两篇文章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哪些相同之处?这给我们探究学习有什么启示?
学法要求:先按照学法提示自主学习思考,理出要点;后同桌交流互补,基本达成共识;最后在班级展示交流。
2.学生批注思考,后展示交流。师点评。板书
(1) 板书: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
第一篇:“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说明“板块构造”理论(正确)。
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说明 “恐龙的灭绝的原因(撞击)”。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说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道理,这个论断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点。
(3板书: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都体现出多角度、跨学科地思考、分析问题的思维特征。
《恐龙无处不有》:恐龙————板块理论(生物学、地质学)
《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恐龙灭绝(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物学)
学习本文给我们的启示:一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间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必要前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二是科学是建立在客观材料基础上的,在本课的两篇短文中,科学家们正是在搜集了大量确凿可靠的材料基础上,展开研究,揭示事物的奥秘的。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始终对自然、世界怀有浓厚的兴趣,勤于观察,善于记录。其次,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同学们在初中阶段,会逐步学习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不妨尝试用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去解释观察到的某些现象。在思考中,如果能运用本课学到的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建立联系的方法,那就更好了。
三是要多角度思考问题。善于发挥想象和联想,用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理解文意,明白事理,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整体感知两篇短文文意。培养学生善于联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
四、理清思路,感知逻辑
1.请同学们按照下面提示跳读相关内容,勾画出相关词句,理清行文思路:幻灯片2
(1)完成课后练习二,分析两文行文思路。
(2)两文分别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学法要求:先按照学法提示自主学习思考,理出要点;后同桌交流互补,基本达成共识;最后在班级展示交流。
2.学生批注思考,后展示交流。师点评。板书
(1)①如《恐龙无处不有》隐含着一个逻辑推理过程:恐龙的化石在现存各个分离的大陆上都有发现→这说明,恐龙曾经生活在每一块大陆上→但是,恐龙不可能是在每块大陆上独立生存的→提出“板块漂移说”→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那时恐龙已经出现并且“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大约在两亿年前”,这块“泛大陆”在恐龙出现之后逐渐分裂成为现在的各块大陆→“板块构造说”有力证据
②《被压扁的沙子》:“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斯石英“只出现在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过撞击→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的研究、检测的结果有力地证明了“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2)两文说明顺序:
第一篇:发现问题——产生质疑——找到答案——得出结论,从现象到本质de 逻辑顺序
第二篇: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研成果→印证观点,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总结:这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体会事理说明文的逻辑性强的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体会事理说明文的逻辑性强的特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五、小结本节课。
六、布置作业和联系
1.抄写所学词语三遍,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话至少用上今天学过的5个词语。
2.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介绍一种事理,300字左右。
3.选读一篇阿西莫夫《新疆域》中一篇文章,写成读书笔记。下节课交流。
设计意图:落实巩固本节课学习目标;由阅读能力向写作能力迁移;落实1﹢X新教材阅读要求,拓展学习视野;为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培养学习习惯。
原创首发,若引用请注明作者出处(陕西省商洛市教研室 李毅)。
如果觉得有参考价值,请点赞关注,进入今日头条“毅谈教育”主页会有更多教育教学方面内容,值得一看。若与你的理解和理念有冲突,请划过,不接受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