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氏入闽始祖游植、游匹。据史料记载,早在先秦以后,我国中原人民就已开始迁徙入闽。从已发掘的谱牒表明,广平游氏南下入闽始于唐,而盛于宋,如匹公九世孙、宋代卓越的理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游酢(字定夫,1053-1123年)就是福建游姓最杰出的代表人物。继游酢、游醇兄弟之后,南宋时期的游倪、游开、游儆、游九言以及明代的游朴、游居敬(1059-1570)等都是游氏俊杰。
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莆田紫霄圭浦游氏家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以下记载:“吾宗自西晋迄隋世居广平任城,唐中叶植、匹二公兄弟自任城、颍州徙婺源后徙入闽,分为二支,植公居闽莆田紫霄是为南支始祖,匹公居闽建阳长平是为北支始祖。”“植公仕唐中叶,为泉州别驾转大理寺评事,乐莆田紫霄岩山水遂家焉,是为南支始祖。匹公与植公胞兄弟,别号金玉,一云字五丈。建阳谱载其博通地理诸书,卜居建阳长平,后裔极盛,殆以精于堪舆而地灵人杰。”另据游匹公的第十三世孙一鹗公于宋朝淳熙丁未(1187年)六月所作之《游氏源流序》称:五丈者,乃游肇尚书八叶之孙也!其始居南京,兄弟四人,位实居长,三弟俱入仕,而五丈素称文雅,乃不见用,喟然叹曰:“道之兴废,莫非命也!”遂博考阴阳地理之书,周游四方,至长平视其山水之势而曰此间山富水贵,若久居之,子孙当盛且富,因草治屋宇于洲坊而居焉。是时,长平皆虞公所有,号曰“虞公墩”。虞公乃世居洲头,每因暴水所患,思欲徙矣,闻五丈善阴阳之术,问之曰:“吾居濒水,不宜久居,烦择佳所而移之。”五丈曰此地可矣!公弗听,竟移之。已而,五丈公遂娶虞氏,生一子曰吴,性质颇美。国朝兴,封卿将,后迁镇使,娶陈氏,生二子。游氏本支自此蕃衍,虞公墩遂易为“游坊”矣。自时厥后,簪绂盈朝,兄弟俱入太学,而御史出典四名,至九世孙酢与兄醇俱受业于伊洛之门,致程夫子之叹,发明正学,载道而南归者。又有高捧乡书、题名雁塔,如今日之纡朱曳紫者,未历枚举,族系源流端有来矣!
关于游氏先祖入闽,各地史志记载多有异同,一说是以江西为中心,然后播迁入闽;一说是途经江苏而后入闽;另有一说乃因 “黄巢起义,兵荒马乱”,遂从河南固始启程迁徙入闽,有“道保(匹公)居建阳,德保(瑸公)居莆田,定保(植公)居长溪,分三线同时入闽。”由此可见,游氏的根基是在中原,入闽的年代是在唐末,已知入闽始祖有游植、游匹二兄弟,这就是史传的南支(莆田)、北支(建阳)之说。
南支发祥地莆田圭浦
始祖评事植公卜居象峰圭埔,四传至彖公(字启易,唐太常卿),彖公传有六子,长子维善、次子士龙、三子载阳、四子启初、五子士骐、六子维祯,象峰圭埔游氏自第五世起析分七房:璜山房 (至第十二世起又各自分支)端明房 (又有仓口房)壶南房沙坂房南海房 (广东南海县)
莆田圭浦村(今后埔村)
莆田县位于福建东部沿海木兰溪下游,隋置县,元为兴化路治,明清为兴化府治,故莆田也叫兴化。宋时莆田盛产荔枝,誉为天下第一,故别称“荔城”。
紫霄岩,在荔城九华山东北,林麓葱蔚,岩石屹起,有凌霄之势,常带有紫气故名。岩下有一峰,形如象,谓之象峰。象峰之下,有浦,形长而锐,酷似玉圭(今为后埔),因名圭浦。唐末,游植公为泉州别驾,转大理寺评事,乐莆田紫霄岩山水遂家焉。卜筑象峰圭浦,为圭浦游氏始祖。四传至太卿公以后发派分支,有璜山房,台南房,端明房,沙坂房,湄江房,南海房,秀屿等。圭浦实为莆田游氏发祥地,土名称"游巷山”,今人仍称之。
圭埔村游氏宗祠称为“评事公祠”,宗祠堂号为“广平郡”,祠联是:“圭浦家声大,容台世泽长。”行辈命名:“士贵为卿人材应选学成智远世德增辉。”
湄江房简介
山美房(即秀屿房)
前四房为太常卿长子维善公元子游瑀的后裔,后三房为太常卿次子士龙公长子游瓘的后裔,瑀公的另一支脉嗣后从圭浦开拔江口锦市直街。谱曰:维善公六传至象州刺史辅公,辅公生二子,长曰昺、次曰旭,昺公官永丰判官,元子棠(字致庆,一字钟庆),宋理宗赐封涵江书院山长(编者注:书院中授徒讲学教师的敬称,山长总领院务),从圭浦徙家涵江学宫旁是为璜山房之祖;昺公次子一龙公(字叔雨,号致真,宋嘉定辛未进士,官漳州刺史,侨居广东顺德)嫡孙振甫居象峰圭埔、惟明公居壶南是为壶南房之祖。太常卿次子士龙、季子广(字致政),从圭浦徙涵江沙坂村是为沙坂房之祖;士龙公,五传至仕元公,生有四子:长子允之,字信夫(宋隆兴元年即1163年进士),乃居圭浦;允之公三传至霆公,名一凤,号伯雷(宋绍定二年进士),徙广东南海之鼎安为南海房之始祖。仕元公次子伯绚,字素夫,(宋乾道五年进士)三传至一虁,从沙坂徙醴泉(又称醴泉半岛、东庄)为湄江房之祖。之后,仕元公第三子拔之,先自沙坂徙醴泉是为山美房即秀屿房之祖(据秀屿提供的族谱表明迁徙的原因可能是为了躲避金难)。拔之公传有五子:长子晃、次子昱、三子昶、四子景、五子冒,其后代播居秀屿、前云、莆头、东沁、萧林、后江仔以及灵川镇东港、仙游等地。
莆田秀屿是游氏的聚居地。明洪武三十年(1398年)秀屿人口已逾一万,游姓为第一大姓。据《鳌城志略》称:“游、刘各出千人丁,渔船、商船逾400只,岁得海利二十万,韶华甲宇莆之东南,嗣是人文蔚起,相继登甲者彬彬,举乡科者济济,游国学、列明经者拔茅而汇进,而崇祯间游泮水者计七十余人,其集织并武弁毕加总兵官衔者指不胜屈。大抵山石峭奇,钟灵毓秀,故降生人杰也!”但由于战乱频仍,秀屿游氏后裔向外迁徙的亦不在少数。嘉靖年间(1522-1566),东南沿海六省皆遭倭寇涂炭,百姓苦不堪言。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倭患重心移至福建沿海,北至福宁州的霞浦,南至漳州的诏安,千里海岸几乎遍遭倭寇铁蹄蹂躏,被倭寇攻陷的县城先后有福清、莆田、南安、诏安、福安、永春、永福(永泰)、安溪、南靖、宁德、寿宁等,其中尤以莆田(兴化)为烈,前后遭倭寇侵扰十六次之多,迫使明王朝急令对倭作战屡建战功的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山东蓬莱人)率部驰闽抗倭,经过三年多的围追堵截,直到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二月,戚家军才基本上肃清了福建境内的倭患,福建人民才得以安居乐业。
值得一提的是,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冬季,倭寇攻占兴化府城长达六十天,铁蹄所到之处烧杀抢掠,血流成河,仅被林兆恩(1517-1598年,号龙江,莆田人,奉三一教主)收埋的尸体就有三万多具。所以,居住在莆田以及秀屿周边的游氏后裔为了躲避倭患,纷纷外逃。清顺治十一年乙未(1654年)12月6日,秀屿城被海寇郭尔隆及其寇党攻破,游姓子民又进行了一次大迁徙。诚如《鳌城志略》描绘的那样:“居民自南而北奠定其所,而聚宿于福宁之三沙者十分之七漂冻沦饥饿……,并有许多人流落广东或台湾一带沦为异乡客。”据浙江省游氏宗亲理事会理事游寿澄(平阳人)《浙江省游氏宗谱序》称:“今浙江南部玉环、瑞安、平阳、苍南四县市的游氏先祖是在明朝万历、崇祯年间自福建漳州府龙溪县逃难而来的。”这场灾难就是绵延二十年之久的倭患。
另据漳州市尾游家庙碑文载:“吾游氏之先,河南光州固始人也,自唐入闽,基于宁,后分处长乐、莆田,由莆而泉,泉而漳。洪武年初,诸昆弟散居金浦,惟我深源公肇祖择里裕后,婿于林,生两男,数传蕃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莆田、秀屿逃亡流落到泉州而后奔赴漳州及浙南一带谋生的游姓难民。
游氏入闽始居地圭浦在今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紫霄岩下,据《紫霄形胜》云:“紫霄岩在九华山东北,林麓葱蔚,岩石屹起,似有凌霄之势,常带紫气,故名。初入有雷轰石、有琉璃峡、宋舜卿书,又有罗汉洞,有石鼓、有仙桥、仙人冢诸胜,岩下有一峰,峰形如象,故名象峰,下有圭浦,评事公入闽卜居于此,至今土名犹称游巷山。” 据《莆田县志·氏族志》载“唐中叶时,大理寺评事游植为泉州别驾,道经莆阳,爱紫霄之胜,卜居山下后浦村,子孙聚族于是,其散居东门者科甲最盛……” 《续莆阳比事》一书亦载:“游氏三世四科甲,即游日章、游日就、游伯槐、游叔骅,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皆中进士。”
秀屿村
距莆田城关六十多华里的湄洲弯港岸,彼岸是惠安县境,有秀屿、前云、莆头、东就、萧林、后江仔六个行政村。明季,倭寇常在沿海一带骚扰,秀屿人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王成之岁,筑建“鳌城”一座以御倭,故秀屿镇别称鳌城。游刘二姓世居于此,且世代联姻和睦共处,可以誉为“秦晋之邦”。
秀屿《游氏族谱》是道光时手本,记载秀屿始祖讳拔之公,传二世讳规公,三世讳通理公,传至第十九世时,秀屿游氏命名才使用行辈,辈序为:“士启人长东位立家芳世德庶入门。”
莆田东港村
莆田县灵川镇海头东港,位于湄洲湾畔,离城六十华里,风景秀丽迷人,依山傍海。该村多姓,游氏二十多户,百余人口。游氏始祖讳愧圆公,约于乾隆间自秀屿镇迁来此地,其行辈与门联仍袭秀屿祖籍。清水师提督游金辂公卒葬石梯寺下,其坟墓历来皆为灵川游氏后裔护管。
莆田圳下村游氏
莆田西天尾圳下村游氏,其始祖系由山东省滨州迁入。游氏子民有三十多户,一百多人口。
仙游游氏——宝峰村
仙游县别称鲤城,位于福建省东部、木兰溪上游。唐圣历二年(699)置清源县,天宝元年(742)改仙游。农产丰富,九鲤湖为著名风景区。
仙游县郊区东乡宝峰村,离城四华里,东邻榜头镇,南接木兰溪,西近城关,北靠大蜚山,二百多户游氏世居于此。据乡老云:“本村开基始祖讳国清公,莆田秀屿人,约生于明宣德年间,公元1430年。”国清公传子朝育,孙省斋,曾孙竹溪,玄孙一泉、肖泉、次泉三弟兄。至十二世始题行辈,行辈命名:“文献名公侯伯子男道学渊源宏国族纲常礼教振家声。”
仙游游氏——东井村
仙游大济镇东井村,距城约十二华里,旧称玉井村。只为游氏族谱过早散失,欲修无所依据,致数百名游氏后裔莫知本族之所由来。东井人有句谚语,未出仙游,先出东井。可见东井村的命名要比仙游置县早,在唐天宝之前就有了。但游氏肇基祖定居年代是乏据可稽的。
东井村游氏行辈命名为:“尧舜禹汤文武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敦伦和睦勤俭持家。”东井村门联:“玉井家声古,广平世泽长。”
仙游游氏——东桥村
仙游县榜头镇东桥村现有游氏后裔80余人,始出安贤里(榜头镇芹山村)后坡墩,原先与郭姓同处一地。因“郭”方言与“锅”同音,乡人曾有“锅(郭)里熬油(游)”的流言,族人有感于郭姓日益兴盛而游姓日渐式微等原因而陆续迁出后坡墩,其中一部分迁徙至榜头镇东桥村,另有一部分迁徙到鲤南镇的下楼村以及邻近之水磨坑村(与宝峰村毗邻),其中第十四代孟甫公苗裔启清公一脉直接迁入宝峰村居住。随后,迁入水磨坑的游裔亦陆续移居宝峰村,融入宝峰同族之中。谱载芹山始祖养六公后裔繁衍至今二十四代,辈次与宝峰游氏基本相近,但其始祖养六公源出何地,因一至十二代祖谱不幸毁于火患而无从稽考。
秀屿游氏——前云村
秀屿,别名小屿,宋时称山美,明代筑城堡称鳌城,位于莆田市秀屿区东庄镇醴泉半岛,始祖乃游植公十传游拔之。现散居在前云村、秀屿村、东沁村、肖林村以及城厢区东海镇东港村的游姓人家(约计八百多户)都是拔之公的后裔。
拔之公生五子:晃、昱、腿、景、冒。已知秀屿房的分支有:第八世孙游国清徙居仙游县鲤城街道宝峰村,十五世孙应举公明朝万历由鳌城利房迁徙仙游县城大坪口居住,现已传至十七代;二十世孙槐圆公清乾隆年间由鳌城徙居海头东港村,现有二十余户,百余人口。另有拔之公十四世孙大川公后裔徙居莆田市区城厢衙后。清朝副总兵游观光,总兵游金辂的出生地均在鳌城。
鳌城游氏祖祠在明代以前已建,现在的秀屿山还有“祠堂下”地名。清乾隆年间,“游氏报功祠”在前云村西至尾重建,可是年久失修,于民国年间倒塌了。1949年前云村东坑游氏后裔将祠堂迁建秀屿岛靠近桥头的地方,只是四间厅的结构。到了1997年中央直属粮库征地,祠堂又被拆毁。2009年祖祠重建。
鳌城游氏自第十九代起行辈命名“士启人长东位立家芳世德置入门”,至此最低辈份为“德字辈”,其楹联为“鳌城世泽长,容台家声大”,横批“广平流芳”。
秀屿游氏——莆头、后江仔村
秀屿区东庄镇莆头村、后江仔村现有游氏后裔数十户,大门楹联为“鳌城家声大,广平世泽长”。据传始祖乃游植公十传游伯绚公(允之公胞弟,字素夫,宋乾道乙丑进士,官永康节度使推官,子一,名是,湄江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