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感叹号”
乔志峰
近日,看到认证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的喻国明教授发了一条微博:“【一个辨别信息垃圾的方法】按照现在的一般状况,凡是在文章中夹杂着诸多惊叹号的文字一般都不可靠,如果上面写着:‘不转不是中国人’、‘一定要转发’、‘央视终于报道了’之类的文字,那必定是垃圾,可以直接删去,并对发帖者拉黑…… ”
不由会心一笑。其实,早在博客、论坛时代,网络上就有个说法:感叹号的数量是和智商成反比的。意思是说,如果有人写文章、发帖子满纸都是感叹号,他的智商绝对高不到哪里去。当然,故意为之的“咆哮体”除外。
果真如此吗?我有点好奇。拿别人做例子容易得罪人,于是我到自己的博客上去翻从前的文字。不翻不知道,一翻吓一跳。写评论好多年了,果然是越往前翻,感叹号越多,文字也越令人难以卒读,简直是空话套话加口号,当中还夹杂着不少假话和违心之论。不由老脸通红,几欲动手将类似文字来个彻底地大清理。转念一想,算啦,好也罢、歹也罢,这些文字也算见证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吧。所幸的是,现在写东西使用感叹号的频率极大降低,似乎也从一个侧面证明自己“不断在进步”吧。
其实也知道,所谓感叹号和智商之间的关系,不过是一种说法而已,不见得有多靠谱。但忽然发现,热衷于使用感叹号者多为两种人,一是年轻人——若干年前的我,不知可否归入此类?一是官场上人。年轻人年轻气盛、精力充沛,正是渴望获得关注和重视的年龄,时不时“感叹”一下无可厚非。而官场上人何以也对感叹号趋之若鹜呢?有个段子说得生动: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工作没有不扎实的;效率没有不显著的……而所有的隆重、重要、巨大,都需要有一定的形式来表达、来强化。特别是如果那些所谓的隆重、重要、巨大不过是自说自话、自我吹捧,就更需要一些表面上的形式来虚张声势。感叹号虽小,但也称得上是“应时而生”哩。
有形的感叹号以书面形式存在于报纸上、报告里,还有一种无形的感叹号,则广泛地存在于生活中尤其是政治生活中,几乎也是无所不在。例如说吧,某单位要召开廉政动员大会了,台上台下的官员都正襟危坐、神情肃穆,一脸的“感叹号”。领导开始发言了,他慷慨激昂、义正词严,他强调,他指出,他重点提到,在谈到XX问题时他说……讲到高潮部分,领导或拍桌子或挥舞双手以助声势——这些动作,谁说不是形象化了的感叹号呢?可是,忽然警车就来了,当场将丑事败露的领导带走。警笛声中,大小官员心怀鬼胎面面相觑面如土色,又何尝不是“忐忑”版的感叹号呢。这样的感叹号,已经成为一种最生动的警世符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