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春节档最大的赢家,那大概只有《狂飙》了。这部电视剧不仅凭一己之力,统一了全家的电视剧审美,还让人看到了拥有演技的演员们到底有多迷人!等等,你说你还关注到了那些吃的?倒也是没错,毕竟“京海”的设定是广东某二线城市,食物一定是剧中不能忽视的细节。趁着热度还在,就让我们来看看“高启强”和“安欣”在剧里到底吃些点啥。
饺子
关于高启强和安欣的缘分,剧里的说法是起源于一顿过年的饺子——但是!饺子真的能在广东二线城市的年夜饭桌上出现吗?大概率是不能的,因为本地并没有什么过年一定要吃饺子的习俗,甚至连在江南一带要吃的“汤圆”在这里也不流行。那本地人过年到底吃点啥?答案是煎堆、角仔,以及甜粿。
这些陌生的名词,构成的是属于广东本地的年味。用糯米粉搓成空心团子,之后人工吹气,变成鼓鼓的小球之后入锅油炸,讨的是“煎堆碌碌,金银满屋”的口彩。角仔,官方名字叫做“油角”,长得和饺子十分相似,只不过体型上小了不少。虽说这种食物被认为是北方风俗的南方演化版本,但不管是做法还是味道,都完全不一样。油角一般都是甜口,面粉做皮,花生、芝麻、白糖做馅儿,包完了之后入锅油炸,黄澄澄的角仔看上去就是一颗颗金元宝。至于甜粿,那自然是潮汕味道了,如果要把范围扩大一点,那还可以覆盖到闽南、客家地区等地。为了理解方便,你可以简单地将“甜粿”视为“甜年糕”,其整个制作过程也和年糕区别不大,至于吃法,则通常可分为冷食和热食。冷食便是拿来就吃,这也是甜粿和糖年糕最大的不同,即使是冷的时候,甜粿也是软软糯糯的,而热食便是指蒸食、或者裹蛋液煎食,吃上去的口感更软更黏。
盆菜
吃盆菜这件事,在岭南文化范围里,是极为隆重的一件事情。一来因为这道菜做起来复杂,二来则是因为它常常与一些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比如说过年,你就会经常在许多讲究传统的老广家里看到盆菜。高启强和“刀哥”吃盆菜,是在电视剧开头那几集。全村出动、耆老围坐,相当符合村宴时候的氛围。
盆菜到底是如何发明的,如今已不可考,但有几个传说,倒是十分有趣。比如说文天祥落难深圳,受到本地渔民的恩惠而吃到的那一份融合了萝卜、猪肉和海鲜的大杂烩,据信就是盆菜的前身,又因为文天祥本身是客家人,因此盆菜又凭借着这一特殊的历史故事成为了客家饮食文化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文天祥之外,关于盆菜的故事还有一则,说是南宋少帝赵昺南逃至香港新界(现名宋王台),饥寒交迫。当地百姓闻讯纷纷献出各家食物,将煮熟的萝卜、芽菇、蚝肉、鳝鱼干等一齐倒入大锅,百家饭成一味,解了一时燃眉之急,也留下了一道经典美味。
但凡是吃过盆菜的人,往往会对这种浓甘厚味印象深刻。无关家贫家富,将各种不同的食材按照先素后荤的顺序一层层地堆叠而成,淋上浓郁汤汁之后再细心熬煮,蔬菜吸饱了从上层流淌下来的肉汁,而荤食则吸收了蔬菜的香气,风味交融之美,大约莫过于此了。
猪脚面
猪脚面的出现,将高启强早先的经历,说了个七七八八。一碗猪脚面三个人分,最小的吃猪脚,老二吃面,至于老大,只能喝汤,这种苦中透着辛酸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但是问题来了,广东那一带,真的能找到猪脚面吗?实际上,如果你走在广东的街头,大概率会看到的是“猪手面”、“猪脚饭”——虽然猪手和猪脚从本质上来讲没有区别,都是猪的脚,但广东本地通常会把猪的两只前爪称为“猪手”,后两只猪爪叫做“猪脚”。
传统猪手面的做法靠的就是时间。把猪手洗干净之后慢慢炖煮,等味道全部进去、猪手软糯之后,再当做浇头加在竹升面里,就是一碗传统小吃。
打边炉
广东人到底有多喜欢打边炉?前有《无间道》,后有《狂飙》,大佬们好像都喜欢在饭桌上解决一些重要的事情。
打边炉这件事,是广东人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虽然总是家常随意,但绝对不随便。吃什么、怎么吃、吃的顺序……在广东人心里,这些都是有着心照不宣的默契与规则的。比如烫食物,你绝对不能把面条、蔬菜和肉类一股脑儿地扔在锅里,因为这是完全不懂行的节奏,先烫肉、再烫蔬菜,最后加入主食,才是一场完整打边炉最基本的仪式。
至于用的锅底,那也不马虎。拥有顶尖食材的人当然可以给你端上一锅清水,比如顺德的松记食府就是如此,这里不仅食材新鲜,还会要求客人不要自己动手烫食材,是出了名的吃“残废餐”的地方,至于不让客人动手的原因,那纯粹是因为怕客人不懂火候,糟蹋了好食材。如果你的饮食习惯让你对于清水涮菜接受度不高,那在广东你还可以找到各种别的打边炉分支,比如说,一度曾经风靡全国的潮汕牛肉锅,点一个基础的牛骨汤底,又或者去吃一个花雕醉鸡煲,至于支竹羊腩煲,那可是冬日里的大补之选,吃完之后还能加点汤涮菜,既满足了自己围着小炭炉吃小火锅的心愿,还能抵御一丝丝湿冷。
肠粉
安欣买肠粉的时候,遇上了检查组的领导,三人坐在路边散台吃着没有加酱油的肠粉时,可能每一个广东人的灵魂都在沸腾:他们怎么不加豉油!
酱油,广东话里叫“豉油”,是肠粉这种街头美食的灵魂搭档,好的肠粉店的豉油都是独家秘制,你在广州走十条街吃二十家肠粉店,每家的豉油味道都不一样,而不加豉油的肠粉,那简直就是逼着人在问,“你究竟在食咩啊?”
但在广东,肠粉也是有区别的,一种是广式的布拉肠粉,另一种则是潮式肠粉。前者的覆盖程度更广泛,在各大城市都能见到类似的食物,后者则是随着潮汕饮食文化的逐渐普及而被人所知。
相比较而言,广式肠粉更加美貌,外皮光滑、馅料分明,潮式肠粉则更加粗犷,皮不占据主导地位,加了什么馅儿才是关键。至于两者最不同的地方,当然要说是酱汁。广式肠粉更多用豉油,而潮式肠粉则在酱油之外,还可能用上花生酱、芝麻酱、卤汁等等不同的调味方式。顺便说一句,潮汕地区的肠粉可谓是每个城市都不一样,如果想要领略当地肠粉的味道,最佳方式就是去那里走上个几趟。
糯米鸡
还有谁不知道高启强爱吃早茶?还有谁不知道他给安欣特地安排了一只糯米鸡?要是你不知道,那可能是还没看到这一部分。
“一盅两件”,广式早茶的通关暗语,指的是点一壶茶,配两种吃食,笃悠悠地度过一个早餐时光。在广式茶楼里,一盅能选的茶品类不少,菊花、普洱、铁观音、香片、菊普……有些讲究的,还会自带茶叶,店家按人头收取茶位费,双方对此都十分满意。至于两件,则干湿都有,只看你自己的喜好而已。虾饺、干蒸烧麦、叉烧包和蛋挞,被称为广式早茶的“四大天王”,但也有人(比如高启强)有其他的偏好,糯米鸡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种。
糯米鸡,其实就是把鸡块、香菇、银杏、咸蛋黄、香肠等食材用糯米包好,之后再包上荷叶,蒸制而成的一种点心。因为量不小,还覆盖了主食和配菜,因此很是管饱。据说这道小吃最早并不是用荷叶包着卖的,而是因为小贩出于走街串巷的需要,将其进行了改良。如今的广式茶楼基本上都有卖这道点心,只不过大小尺寸却有不同。传统做法的糯米鸡往往一笼一个,吃完之后基本就是个半饱,如果遇上胃口小的,一个下去便结束了战斗,因此现在许多店家把大尺寸的糯米鸡减小分量,一笼2个,大家分食,正正好好。不过说句题外话,作为一个忠实的糯米鸡爱好者,个人还是更偏爱大个的糯米鸡,不仅原料多,滋味也会更浓郁一些,总之六个字,“传统的更好吃。”
当然,《狂飙》里关于吃喝的细节还不止这些。杨健在家里厨房煲的汤、高启强腐蚀领导用的陈皮等等,都是本地饮食文化的细节表现。从一粥一饭中出发,让细节与生活划上等号,大约就是《狂飙》让人觉得“真实”“可信”最关键的地方吧。
来源: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