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石炮台公园位于海滨路中段,面向海滨。
石炮台公园就是历史上的崎碌炮台。崎碌炮台始建于清代同治十三年,光绪五年竣工(即1874-1879年),历时五年,耗资八万银元,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现在的石炮台公园位于汕头海滨的中心地段,但是当年的崎碌炮台却是位于老汕头埠的东南角,与海湾对岸苏安山上的炮台相呼应,扼住汕头海湾出入口,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是清代粤东地区的主要海防建筑。
十九世纪中期,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先后爆发,清朝政府被逼无奈与英、法等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实行门户开放,汕头就是当时十个通商口岸之一。由于外国商船纷至沓来,加上海防松散,当时驻潮州总兵方耀顺应民意,以‘邻氛不净,潮海严防’为由,奏请清廷建筑崎碌炮台。
一走进石炮台公园就知道了原来这个石炮台是一个典型的环圆形城堡型的建筑,炮台总面积19607平方米,其中城堡面积10568平方米,有一条宽23米、水深3米的护台河环绕炮台一周。
从外观上看崎碌炮台是黑乎乎的,不知道是专门涂的涂料还是经年累月日晒雨淋的结果。也有个别的地方砂石裸露,我还刻意用手测试了一下,还是很坚固的,不知道1949年以后这里作为一个国防建筑是否又用新的建筑材料整修过没有。据介绍崎碌炮台当年修建的时候主要是采用了以贝灰砂、煮烂糯米饭及红糖浆调廿夯筑而成。现在看起来还是很坚固的,毕竟是属于国防建筑,不像小公园那里的建筑东倒西歪的。
走过从海滨路大门前面的拱桥,想要进入石炮台内部还要先沿着石炮台外面走一个半圆形,要绕到石炮台的北面,也就是背向海滨的那一面,那里才是石炮台的大门。在这里还搞了两个叫做‘辕门’的建筑,猜测应该是后人为了招揽游客的‘狗尾续貂’。
在所谓的‘辕门’外面是一个平房的小院,当然是历史上的炮兵宿舍了,现在是公园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所。两个‘辕门’之间是石炮台的大门。
从这里进入了石炮台的内部。从石炮台的内部看大门、炮巷均采用了很巨大的规格花岗石块砌筑,起码在我这个外行人看来是坚固异常的。所以说这里叫做‘石炮台’也是名至实归的。
整个石炮台内部的炮巷也是一个环圆形的,在炮巷的南部也就是靠近大海的一侧有好几个专门的炮室,每个炮室都有一个比较大的窗口,面向大海,显然那里就是炮台主要所在,当年的大炮就应该是架设在这里,准备迎击来犯之敌。
炮台内广场直径85米,全台直径116米,外墙高6米,内墙高5.15米。炮台分上下两层,各设18个炮位和若干枪眼,底层的炮巷4.1米,长约300米深邃迂回。
从炮台内的内广场要上到石炮台的上面去,这里有一道27级波纹型石阶,非常独特,在别的地方还真的没有见过。所谓的‘波纹型石阶’,当然也是石材制作的,但是不似我们平常见到的那种,而是疑似大海波浪那样的‘波纹型’,这就是为了把笨重的大炮推到石炮台上面去所专门设计的,设计巧妙实用。
登上石炮台的最上面,可以看到上面有很多孔道,这是炮台的72个通风报信塔,每三个为一组,呈品字型鼎立。当年守卫炮台的战士们就是利用这些孔道上下联系的。
炮台东北面有一月牙型点将台,用于指挥及观看兵丁操练,在点将台的西北角就是刚才介绍的‘波纹型石阶’联通上下,此外在其他的方向还有两道台阶可供当年的炮兵上下,便于作战时疏散及向台面运送弹药。
石炮台坚固严密,炮台里的火炮最大的一座为五千斛前膛洋炮,射程可达十五、六华里,对入侵者有一定威慑作用。炮台广场东北角有一口淡水井,是当时大清军队士兵的生活饮用水,令人惊奇的是虽然水井离海边只有数十米,但水质却很甘甜清纯。
2013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