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故事会#《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1624-1662年),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名族英雄。他的父亲为郑芝龙,母亲为田川氏。有《延平王集》行世。郑成功死后,台湾民间陆续建立庙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为重要。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一名往返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富商,郑芝龙在海上建立起庞大的海上帝国,后来归顺了明朝。郑成功七岁回国。少年时代,正赶上混乱的时期。郑成功的老师是一位爱国之人,常常以一些历史上爱国英雄故事来教育郑成功。这些故事在郑成功的脑海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此,他立志要做一个不畏艰险、精忠爱国的志士、英豪。
郑成功天资聪颖、博览群书,八岁时就已经可以背诵“四书五经”,十岁时便可以写八股文。十二岁时,老师以“洒扫应对进退”为题命他作文,他在这篇作文中写道:“汤武之征诛,一洒扫地;尧舜之揖让,一进退应对也。”这篇文章的意境开阔、新奇,令老师感叹不已,赞扬郑成功是“天下奇才”。郑成功小小年纪就能说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可见他的敏锐才思和开阔的眼界。
郑成功在学习方面刻苦异常,有一次,父亲郑芝龙在幕僚宾朋的陪同下,乘船游览于五马江上。郑成功没心思欣赏美景,便一个人坐在角落潜心读书。郑芝龙看到后,认为这孩子将来定能继承和发扬他的事业,因此对郑成功抱着非常大的期望。
船帆升了起来,风将帆鼓得满满的,船像一支离弦的箭向前飞驶。郑芝龙叫来郑成功,打算出个对子考考他,说:“我出个对子,你对对看。”郑成功说:“请父亲出上联。”郑芝龙说:“你看对面的那只舢板,尽管渔民拼命摇橹速不如帆快。”郑芝龙的这个上联中表面在说“橹”“杋”,其实里面的“橹速”是隐喻孙权的谋士鲁肃,“帆快”则是隐喻西汉时期刘邦的参将樊哙,其本意是说“文官不如武官”。这个对子非常难,既要找出两个历史人物,又要利用谐音。才思敏捷的郑成功稍稍思考了一会,便对道:“八音齐奏,笛清难比萧和。”在座之人稍稍思考一下这个下联,随后都起身为郑成功鼓掌。郑成功对出的下联中的“迪清”暗指宋仁宗驾下大元帅狄青,“萧和”是指西汉时期帮助刘邦治国、平天下的丞相萧何,其意是“武将难比文官”。
1638年,郑成功十五岁,考取南安县学,中了秀才。后来,二十一岁的郑成功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国子监。1661年,郑成功作为明朝将领对老公清军失利退到厦门,当时荷兰人侵占的台湾岛,郑成功亲自率领战船数百艘、将士数万人,从金门挥师东进,经澎湖,于台湾禾寮港及鹿耳门登陆。在台湾人民的支援下,奋战八个月,围困荷兰殖民者。1662面,受将仪式在郑成功的军营中举行,揆一脱下军帽,解下佩剑,在降书上签字,带着他的残兵败将,彻底离开盘踞了三十八年的中国宝岛。
郑成功收复了中国宝岛台湾,捍卫了国家领土的完整。在他的领导下,台湾得到了很快的发展,郑成功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立下了赫赫功勋,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赞颂和爱戴,被尊为伟大的名族英雄。
以人为镜:郑成功没有因为家庭的富足而做一名不谙世事的公子哥,而是以家庭的财富作为后盾,奋力苦读,报效国家。他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