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
我们现在说的葡萄可不是野葡萄,而是从西域传过来的......
中国作为世界果树起源中心之一,我国的葡萄栽培历史悠久。
我国有关葡萄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
早在殷商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生葡萄了,所以从侧面反映,早在殷商时代我国已经存在野生葡萄。
约3000年以前的周朝,我国就开始人工栽培的葡萄园。
但是我们今天习惯上说的葡萄,指的却是欧洲葡萄,是在汉武帝时期才来到中国的。
春秋战国时期,欧洲的葡萄已经到达西域。
因为匈奴等游牧民族部落的阻隔,它迟迟没有到达中原,还在大苑国逗留。大宛国是古代中亚国家,和汉朝之间隔着一个匈奴。
张骞出使西域又称张骞通西域,指的是汉武帝时期希望联合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
建元元年(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张骞任皇宫中的郎官。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大月氏攻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后逃脱。
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
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举世称道。
在出使西域途中,张骞虽不自由,但还是了解到很多当地的风土人情,尤其是丰富的水果品种和粮食作物引起了他的兴趣,比如,张骞看到大苑国的葡萄光溜溜的,鲜亮可爱,亲自尝了一口,对它甘甜的味道赞不绝口。
之后,大宛国内发生政变,新国王上台后,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汉朝,以表示臣服。
和国王的儿子一起来的还有葡萄和苜蓿等种子,就这样,葡萄终于来到了中国!汉武帝早听说张骞说过葡萄,于是赶紧让人在宫殿周围大面积种植了葡萄。
据说还让专人酿造葡萄酒,自东汉以至盛唐,葡萄酒一直是达官贵人的奢侈品。
古书第一次明确记载内地用西域方法酿造葡萄酒却是在唐太宗年间,《册服元龟》中记载:唐朝破了高昌国后,收集到马乳葡萄放到院中,并且得到了酿酒的技术,唐太宗把技术资料作了修改后酿出了芳香的葡萄酒,赐给大臣们品尝。
如今,我们能在大街小巷买到葡萄,吃到葡萄,喝到醇美的葡萄酒,应该给张骞记头等功。
美丽的新疆姑娘,帅气的新疆小伙,甘甜的葡萄,美好生活在前方......
在盛产葡萄的新疆吐鲁番,一则关于无籽白葡萄的传说,却是那样深深打动了很多人。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吐鲁番有一位美丽的姑娘,长得鲜鲜亮亮,风姿卓越,溜长的腰身,水一样的皮肤,曾迷住了三位将军,六位书生,九位少爷。
提亲的彩礼满满腾腾地送往她家,有五彩缤纷的绸缎,七彩呈艳的美玉,白如冬雪的银锭,灿若朝霞的黄金。
富贵的光芒照得姑娘的父母心花怒放,可是姑娘咬紧牙关只有一个不字,她跟定了一个叫阳光的小伙子,非他不嫁。
可阳光家穷的叮当响,拿什么去娶亲?阳光梦中听到姑娘对自己唱起了情歌。
一则更是流传着与葡萄有关的情歌:
哥哥往东走,走到路尽头;
弯弯溪水旁,青青柳枝头;
一棵葡萄树,临风汪着油;
哥去折它枝,清泉水漫流;
带到家东南,插地即抽叶;
当年结翡翠,晶莹又剔透;
粒小却饱圆,无籽全是肉。
阳光从梦中惊醒,吐鲁番正繁星满天,阳光二话没说,背着一羊皮口袋坎尔井的水就上路了。一定要找到妹子说的那棵葡萄树。他一路走,一路高歌:
葡萄花开黄橙橙,妹妹心里亮晶晶;
葡萄结果挂在藤,想妹妹想得我心口痛。
葡萄成串一串串,妹妹是哥的肉蛋蛋妹;
歌缠妹妹妹缠哥,变成一人分不出你和我。
抱着这坚定的信念,经历了七七四十九种磨难,在一个夏日的午后,阳光昏厥在一个山脚下,雨夜中,他仿佛听到心上人唱给他的那首歌:
哥哥往东走走,到路尽头……
阳光在歌声中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躺在巨大的绿色波浪上。绿涛阵阵,和着微微轻风,空气中满是甜甜的味道。
一张巴掌大的绿叶随风一下一下地扶着他的脸,掀开它,一串串有着星星般光泽的葡萄出现在他眼前,他轻轻地摘下一粒送到嘴里,一股从未尝过的甘甜溢满了心田。
阳光欣喜若狂,无籽葡萄被他找到了。
后来,阳光和心爱的姑娘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们不能总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在古老的《伊索寓言》也有一个关于葡萄的小故事,叫《狐狸和葡萄》: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水直流, 想要摘下来吃,但又摘不到。看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走了,他边走边自己安慰 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
这是一种酸葡萄心理效应,寓言中的狐狸想吃葡萄但又摘不到,就取了一种"歪曲事实"的消极方法以取得自己的"心理平衡"。这也像极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被人打时口中或心中念一句"反正是儿子打老子",于是也就悠悠然忘却了皮肉之苦痛。
人们不也常采用"阿Q"精神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而获取"心理平衡"吗?无可否认,它们确实也有着实际的意义和作用,尤其是当人们认为自己对于所面临的压力已经是无能为力的时候,也不妨采用这种应付方式,以免走向极端。
任何一种事物都会有正反两种意义,只要起到暂缓心理压力作用,使心理得以平衡,就有其实际意义,即"合理化"的酸葡萄效应。当然,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此,事后应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