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上世纪70年代,有一年暑假,父亲从上海带回一套《成语故事》小人书。
因为每本书都讲一个成语故事,所以,父亲?给我布置?了?额外的?“暑假作业”:每天看一本书、学一个成语。
看完《刻舟求剑》之后,我党的第一?反应是?:这个“楚人”太傻、太糊涂,世上怎么会有这样的人?
如今老了,看多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我才明白其中的人生?道理。
《刻舟求剑》的故事概况
相传?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渡船开到江中央的时候,楚国人心爱的宝剑不小心掉进了江里。
这个时候,这个楚国人没有马上下水捞剑,而是取出一把小刀,不慌不忙地在船帮上刻了一个记号,然后喃喃自语道:“我的剑就是从这里掉下水的。”
渡船靠岸之后,“楚人”这才“解带宽衣”,按着船帮上的记号下水捞剑。
结果,“楚人”忙了半天都没找到那把宝剑。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小学二年级的小学生,书里还有不少认不得的字,所以,与其说是“读书”,倒不如说是看图画(连环画)。
即便这样,我也?能够看出这个“楚人”所犯的错误。
宝剑掉下水,可能沉入江底了,“江水向东流”,宝剑也有可能被江水冲走了。
但是,渡船并没有留在原地,还在继续往前开,宝剑不可能跟着渡船一起走。
更何况,宝剑落水的时候渡船还在江中,“楚人”下水捞剑的时候,渡船已经靠了岸,所以,即使“楚人”在船帮上刻了记号,他也不可能找到那把宝剑。
我因此“判定”:《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太搞笑,那个“楚人”的做法实在太荒唐、太愚蠢。
后来,除了在写作文时偶尔引用这个成语之外,我对“刻舟求剑”并没有更多的认识,也不明白这个成语究竟有什么道理。
事实上,“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人生大道理。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讲述的道理是:
一个人做事情不能太刻板,不能死守教条而不懂得变通。
社会在发展,如同渡船在航行,一个人?要学会“与时俱进”,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根据具体的情况去灵活解决问题。
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的事物,这就如同“楚人”在船帮上刻记号那样,必然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和令人失望的结果。
《刻舟求剑》里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因此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找回丢失的宝剑。
虚度年华几十载,蓦然回首,却发现自己(还有许多身边人)都曾是那个愚蠢又糊涂的“楚人”。
小时候,我觉得《刻舟求剑》里的“楚人”好糊涂,居然会犯如此显而易见的谬误。
长大以后才发现,在历史上,在当今社会,像“楚人”这样的糊涂虫?大有人在。
“楚人”或许是你熟悉的历史人物,“楚人”或许就是某部文学作品中的某个人,“楚人”或许就在你我身边,你我或许也都曾是那个“刻舟求剑”的“楚人”。
以下随便举几个例子。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在三年战争中不堪一击、一败涂地,许多曾经的“抗日名将”似乎不会打仗了。
比如说,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薛岳曾经当过孙中山先生的警卫营长,也曾是红军长征路上最难缠的对手。
抗战时期,薛岳骁勇善战、足智多谋,曾经被一些?人?誉为“在抗战当中对日军打击最大,歼灭日军最多,日军最惧怕的中国将军”。
然而,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薛岳的表现让许多人大惑不解、大失所望?,昔日的“战神”好像换了一个人。
就任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主任”总共不过半年时间,薛岳却在与解放军的较量中接连败北,半年?时间?里?,“战神?”薛岳?居然没有打赢过一场战役。
“莱芜战役”失败后,蒋介石以“指挥无力,名声低落”为名撤销了薛岳的职务。薛岳?从此?被?“赋闲?”。
许多人因此想不明白,薛岳是国民党军中为数不多的悍将、名将,他的军事能力和手段明显高于大多数国民党将军。
薛岳为什么会输得那么惨,败得那么彻底?
有历史学者认为,这是薛岳“生不逢时”,“不幸”遇到了粟裕这样“棋高一着?”的?对手,也有人把薛岳的失败归结于蒋介石的瞎指挥和?国民党?嫡系?军官?的?不配合?。
在他们看来,假如不是因为某种客观因素,薛岳在战场上的表现不至于那么糟糕,总之,他们心目中的薛岳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我的看法是,在如何看待薛岳的“军事能力发生巨变”的问题上,上述观点的持有者明显犯了与“楚人”“刻舟求剑”类似的毛病。
首先,打内战与抗日是两码事,薛岳不可能不明白“同室操戈”与“抵御外侮”之区别;
其次,三年内战是国民党蓄意挑起的“非正义战争”,在战争的正当性方面,国民党已经先输一局,薛岳不败才是怪事;
第三,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许多,解放战争时期,不管是军心、民心,还是军队的作战能力、政党的政治号召力、聚集?人?心?的?能力?,国民党方面都处于下风。
在这样的情况下,纵然薛岳有“三头六臂”,哪怕薛岳是力大无比的“擎天柱”,也难以撑起国民党这座行将崩塌的大厦。
所以,正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解放战争不是抗日战争,打内战时的薛岳自然也不是抗日时的薛岳了。
如果把对薛岳能力的评价停留在抗战时期这个维度上,并?以此?为?依据?的?话?,这无异于“楚人”在船帮上刻记号-刻舟求剑,只会?让?人?觉得?“愚蠢、无知”。
再来说一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瑛姑。
瑛姑是金庸在《射雕英雄传》里塑造的一个悲剧性人物,她的一生多半生?活在三大阴影之中。
其一,痛失爱子让她悲伤一生;其二,“老顽童“周伯通”的薄情寡义让她爱恨交加;其三,一灯大师见死不救,又让她怨恨一世,因此?,瑛姑?一辈子都在寻机复仇。
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苦和怨恨让瑛姑性情大变,她暴戾急躁,阴鸷狠毒,为报仇,她甚至不惜借刀杀人。
瑛姑这个人物说不上可爱,也说不上可恶,充其量是个有故事的“可怜之人”。
之所以说瑛姑是“可怜之人”,那是因为她始终放不下过去,一直生活在过去的痛苦和阴影之中,因此一直?都过得那么凄苦、悲凉。
好在金庸先生“大发善心”,最后给瑛姑“安排”了一个比较完美的归宿。
《射雕英雄传》故事的结局是:在郭靖、黄蓉的帮助下,瑛姑与“老顽童”周伯通、一灯大师一笑泯恩仇,三人结伴而居,从此隐居于百花谷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瑛姑的表现属于典型的“移情”现象,何谓“移情”,就是把过往的事情、经历带到当下的心理现象,是心理上的“时空错位”。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移情”现象,那就是“虽然人活在当下,心却活在过去”。
因此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忠厚老实的郭靖和古灵精怪的小黄蓉,如果只记得过往的痛苦和怨恨,就像“刻舟求剑”的“楚人”在船帮上刻记号那样,不理解“老顽童”的苦衷,不理会一灯大师表示出来的悔改之意,瑛姑也许将在痛苦中煎熬一辈子。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说,“刻舟求剑”的谬误显而易见,我怎么可能是那样糊涂的人呢?
其实,“刻舟求剑”的事情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只不过,当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自以为聪明的我们“浑然不知”而已。
比如,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因为挨过老师的批评,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从此一蹶不振,一辈子走不出自卑的阴影;
因为一次创业失败,有的人就会失去进取心,再也不敢做新的尝试;
因为失恋或者经历过一场失败的婚姻,有的人就会久久沉浸在失恋、失婚的痛苦中,因而失去重新开始一段新生活的意愿;
因为退休,不再过那种上班、下班,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有些退休?老人就会无精打采、无所事事,不愿意接受一种新的生活;
因为从“官位”上退了下来,不再有“前呼后拥、一呼百应”,却要面对“人走茶凉”般的冷落,有些老?同志?的?心理就会失衡,因而产生强烈的不适感、失落感。
结语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过往,一个人的过往或许是辉煌的、令人难忘的,也有可能是平凡的,甚至经历过创伤和伤痛。
但是,人活在当下,人生不会停摆,生命之舟也会一刻不停地向前行驶。
切不可让心活在过去,因为生活仍然要继续,放下过往,才能重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