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料的记载,”四民“政策源于周朝,当然了,也有其他不同版本的说法,我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得了,不必纠结于起源,所谓”四民“就是把所有人分为四个等级——士、农、工、商。
士
其实是贵族以及或者是有知识的人,贵族,就不用说了,基本上在周朝之前就是世袭的,别的不说,我们就单说周武王定天下之后,为什么分封诸侯,原因多了去了,但是原因之一是他自己心里也明白,本朝的贵族和前朝的贵族必须要封地,因为失去了他们,他们姬家王朝的覆灭也是瞬间的事,所以他不仅分封当朝的贵族,或者跟着自己打天下的部落首领,即使是商朝的贵族,甚至夏朝的贵族遗民也进行了分封。
同时,天子也完全明白知识的重要性,因为这些知识分子可以著书立传,最重要的是有知识的人也可以制定整个国家的游戏规则,比如周王室自己出版的《周礼》,千万不要以为这只是一部关于礼节的书,事实上这里面详细的规定了你从出生那一刻到死那一刻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都给你安排的明明白白的,如果没有那些文化人,你指望底层的百姓,也就是奴隶去读懂这些,遵守这些?不可能的,必须要有无数个文化人去天下的各个角落去传播这些东西,才能达到国泰民安,事实上,《周礼》对于周朝的统治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士”,作为四民之首,就是为了帮助天子统治天下的,感化天下的。
农
这个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整个华夏文明史就是农耕文明对抗游牧民族以及近代对抗外来文明的成长史,农业的重要性可以说是在3000年前就已经刻在我们华夏子民的骨子里了。尤其是周朝之前,耕作一直都是国家大事,那个年代,没有过多的商品,生活也不是我们如今这么丰富多彩,对于当时的天子无非就是治国,征伐。这之余呢?就是吃喝拉撒睡了,不像如今我们的生活,你有车吗?你有房吗?你有几份保险?那个年代所有人的梦想就是吃饱肚子,有吃不完的粮食。
天子十分明白,自己和贵族都是金字塔尖,是少数,这些少数的人吃穿用度,都是“白吃”的,所以需要整个社会底层能够供应上来大量的粮食,并且,农民是占着大量的基数的,综合对国家的“实用性”强,再加上是最大基数从业者,“农”就理所当然是在第二位置了,况且,把“农”的地位提高,也有助于鼓励百姓多多从农,多多产粮。
工
说白点就是各种技能的工匠了,这些个人,不生产粮食,而且还消耗粮食,按那个年代的观念来讲,是没多大价值的,但是,修建宫殿,得需要工匠吧,修路架桥也需要工匠吧,在帝王眼里这些个“匠人”也是少不了的,最重要的是,到了春秋时期,人才辈出,很多匠人都加入到了打造攻城器械里了,“匠人”一时间的地位十分的高。但是高,也只是待遇好一点,吃的好点,立功了还可以有薪水,但至于地位吧,由于你不生产粮食,就安排在农民下面吧。
?
商
商人,在那个时代里基本上被称为“贱民”,天天什么都不做,就是把东边的东西倒腾到西边,把西边的东西倒腾的东边,低买高卖,赚取了社会大量的财富,农民作为粮食的生产者,手中却常常没有一点财富,反观倒来倒去的商人却一个个富可敌国。作为大地主的天子来说,肯定心里不平衡,因为在那个时代出现了很多富可敌国的商人,更可恶的是,商人经常囤积居奇,经常恶意的抬高物价。在嫉妒心这一方面,肯定是有因素的。更何况,商人都是逐利的,根本谈不上任何信仰与忠诚。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资本的逐利性。
很显著的例子就是吕不韦,吕不韦在投资公子异人之前,就已经非常富有了,为什么会梭哈似的投资异人,有一个原因就是要彻底改变自己”贱民“的身份。他的所作所为就赤裸裸的体现了资本的逐利性,在帮助异人回国的时候,为了能够百分百把异人弄回国,就暂时扔下了赵姬和公子政,为了清除秦王嬴政的政敌,就设计陷害公子成蛟,等等,作为一个商人,吕不韦的确是一个十分成功的商人。
?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就是因为有了这些商人,才使得在东边的人,可以买到西边的商品,作为周王室的天子,也可以吃上来自东方齐国的盐和鱼,能够穿上北方燕国的貂,所以,商人虽“贱”,但也必须要有,更何况,其实在那个年代,就有不少贵族与富商相互勾结,互相取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