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入网用光电混合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光电混合缆 (以下简称缆)的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使用说
明书、包装、运输和贮存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可同时传输光信号和电信号或电能的接入网用混合缆。其他用途的光电混合缆也可参
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951.11-2008 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第11部分:通用试验方法 厚度和外形
尺寸测量 机械性能试验 (EEC 60811-1-1:2001, IDT)
GB/T 5023.1-2008 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第1部分:一般要求 (EEC
60227-1:2007, ID T )
GB/T 5023.3-2008 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第3部分:固定布线用无护套
电缆 (EEC 60227-3:1997, EDT )
GB/T 6995.2-2008 电线电缆识别标志 第2部分:标准颜色
GB/T 7424.2-2008 光缆 第2部分:光缆基本试验方法 (EEC 60794-1-2:2003, M OD)
GB/T 9771 (所有部分)通信用单模光纤
GB/T 15065 电线电缆用黑色聚乙烯塑料
GB/T 15972.20-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第20部分:尺寸参数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一光纤几何
参数 (EEC 60793-1-20:2001,M OD )
GBTF 15972.22-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第22部分:尺寸参数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一长度(EEC
60793-1-22:2001,M O D )
GB/T 15972.40-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第40部分: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一衰减 (EEC 60793-1-40:2001, M O D )
GB/T 15972.44-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第44部分: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
序一截止波长 (EEC 60793-1-44:2001, M OD )
GB/T 15972.45-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第45部分: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
序一模场直径 (EEC 60793-1-45: 2001, M OD )
GB/T 17650.2-1998 取自电缆或光缆的材料燃烧时释出气体的试验方法 第2部分:用测量PH值
和电导率来测定气体的酸度 ( (idt EEC 60754-2 1991)
GB/T 17651-1998 (所有部分)电缆或光缆在特定条件下燃烧的烟密度测定 (idt IEC 61034:1997)
GB/T 18380.12-2008 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 第12部分:单根绝缘电线电缆火焰垂
直蔓延试验 1kW 预混合型火焰试验方法 (IEC 60332-1-2: 2004, IDT )
YD/T 322 铜芯聚烯烃绝缘铝塑综合护套市内通信电缆
YDIT 629 (所有部分)光纤传输衰减变化的监测方法
YD/T 723.2-2007 通信电缆光缆用金属塑料复合带 第2部分:铝塑复合带
YD/ T 723.3-2007 通信电缆光缆用金属塑料复合带 第3部分:钢塑复合带
YD/T 839.3-2000 通信电缆用填充和涂覆复合物 第3部分:冷应用型填充复合物
YD/ T 908-2000 光缆型号命名方法
YD/T 979 光纤带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
YD/T 1020 (所有部分)电缆光缆用防蚁护套材料特性
YD /T 1115 光缆用阻水材料
YDTT 1118.1 光纤用二次被覆材料 第1部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酷
YD/T 1485 光缆用中密度聚乙烯护套料
JB/T 8137 电线电缆交货盘
产品分类
分类
本缆按其结构和功能分为3类,如表1所示:
3.2 型式
3.2.1 型式规定按照Y D/T 908-2000的型式规定编制,缆的加强件代号、结构代号、护套代号和外护层代
号应符合YD /T 908 - 2000的规定。具体部分的规定如图1
3.3 规格
3.3.1 缆中的光纤应是符合G B/T 9771 (所有部分)中规定的B 1.1类 (即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B 1.3类
(即波长段扩展的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B4类 (即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B 6a类 (接入网用弯曲损耗
不敏感光纤)或用户要求的其他适用类别的单模光纤。
3.3.2 缆中的通信用金属线对规格用导体标称直径的数值表示,并应符合附录A 中A .1的规定。
3.3.3 缆中的馈电线规格用导体标称截面积的数值表示,并应符合附录A 中A .2的规定。
3.3.4 缆的总规格由上述3类规格组成,它们相互之间用 “+”连接。
3.4 产品型号和标记
3.4.1 型号
型号由缆的型式、规格代号和分类代号组成。型号、规格代号和分类代号之间均用空格隔开,并且
分类代号应位于规格代号之后。
3 .5 标记
订货时应标明产品标记,它由缆的型号和本标准编号组成。
示例:
非金属加强构件、松套层绞 (半)干式、铝一聚乙烯粘结护套通信用室外光电混合缆,包含24根B1.3 类二氧化硅系单
模光纤、1对标称直径为0.4m m 的通信用金属线对和2根标称截面积为1.5m m 2的馈电线,则产品标记应表示为:
G D FA 24B 1.3+2 X 2 X 0.4+2 X 1.5 C Y D /T xxxx- 201 x
4 要求
4 ., 结构
4 .1.1 概述
4.1.1.1 缆的结构宜由层绞式结构的缆芯和护层两大部分构成如图2 所示,其中,护层又包括护套和可
能有的外护层。
(1) 可能有的填充绳;(2) 中心加强构件;(3) 可能有的中心加强件垫层;(4) 馈电线:(5) 缆内阻水材料;
(6)包带及可能有的扎纱、内垫层和非金属辅助加强构件:(7) 通信用金属线对;(8) 挡潮层;
(9)可能有的撕裂绳;(10)含光纤的松套管或其他光单元;(11) 护套 ;(12)可能有的外护层
4.1.1.2 缆的结构可为半干式、全干式或填充式,也可采用其他类似结构型式,但这些缆的护套厚度和
性能要求仍应不低于本标准的相关规定。
4.1.1.3 同批、同型式规格的缆产品应具有相同结构排列和相同识别色谱。
4.1.2 缆芯
4.1.2.1 概述
缆芯通常包括中心加强构件、含光纤的松套管、通信用金属线对蜘和馈电线、可能有的填充绳、可
能有的扎纱、包带、内垫层及非金属辅助加强构件等。
4 .1.2.2 光纤
4.1.2.2.1 缆中的光纤宜由有涂覆层的同类单模光纤组成,其芯数应符合缆规格的要求。同批产品应使
用同一设计、相同材料和相同工艺制造出来的光纤。
4.1.2.2.2 光纤涂覆层表面应有识别标志色,标志颜色应符合GB/T 6995.2-2008 规定,并且不褪色不迁
移。
4.1.2.2.3 用于成缆的单模光纤的涂覆层结构及其剥除力、光纤强度筛选水平及其动态疲劳参数nd值、
翘曲度、模场直径、尺寸参数、截止波长、衰减系数和衰减不均匀性等应符合GB/T 9771 (所有部分)中
有关规定。
4.1.2.3 光纤带
4.1.2.3.1 光纤带结构、尺寸、色谱和机械性能应符合Y DTT 979 规定,每带的光纤数宜为4, 6, 8 或12
芯,也可为其他合适的芯数。
4.1.2.3.2 各光纤带和光纤的排列及其色谱应便于识别各光纤,其标志颜色应符合GB/T 6995.2-2008规
定,并且不褪色不迁移。识别方式见YD/T 979的规定。
4.1.2.4 松套管及其阻水材料
4.1.2.4.1 松套管可以由单一材料构成,也可以由两种材料复合构成。
4.1.2.4.2 松套管尺寸应规定管外径和管壁厚度的标称值和容差,厚度应随外径增大。松套管标称尺寸
可随管中的光纤芯数改变,但在同一缆中应相同。
4.1.2.4.3 光纤 (带)在松套管中的余长应均匀稳定,以使缆的拉伸性能和衰减温度特性符合本标准规
定。
4.1.2.4.4 松套管材料可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酷(简称PBT )塑料或其他合适的塑料,PBT 应符合YD/T
1118.1规定。也可用其他合适的材料。
4.1.2.4.5 在半干式或填充式结构中松套管内的间隙应连续填充一种触变型的复合物,在全干式缆中松
套管内的间隙中应放置一种固态阻水材料。
4.1.2.4.6 填充复合物和阻水材料 (含吸水后)应与其相邻的其他材料相容,应不损害光纤传输特性和
使用寿命。填充复合物应符合Y D/T 839.3- 2000 规定。固态阻水材料的要求另订。
4.1.2.5 填充绳
填充绳用于在绞层中填补空位,以使缆芯圆整。填充绳应是圆形塑料绳,它的表面应圆整光滑。允
许用阻水纱作填充绳。
4.1.2.6 加强构件
4.1.2.6.1 加强构件应在缆的中心位置,宜为金属加强构件。
4.1.2.6.2 金属加强构件宜采用高强度单圆不锈钢丝或磷化钢丝,也可为其他不易腐蚀或有保护层的钢
材构成的钢丝绳。单圆钢丝的杨氏模量应不低于 190GPa, 钢丝绳的有效杨氏模量应不低于 170G Pa。如
有必要,可在金属加强构件表面挤制一层塑料垫层,塑料的性能应达到本标准对绝缘电阻和抗电压击穿
强度的要求。
4.1.2.7 通信用金属线对
4.1.2.7., 缆中的通信金属线对,一般选用 2 对或 4 对,也可根据需要选用其他数量的线对。线对应分
立放置于缆中。
4.1.2.7.2 线对中导体的规格应满足附录A 中表A .1 的规定,也可根据需要选用其他的规格。
4.1.2.7.3 线对的衰减和导体直流电阻应符合 YD/T 322 的规定。
4.1.2.7.4 如有需要,线对外可挤包一层护套,护套的材料和要求应满足YD/T 322 的要求。
4.1.2.7.5 如果线对外需要屏蔽 ,应符合 Y D /T 322 的规定。
4.1.2.8 馈电线
4.1.2.8.1 馈电线导体截面的设计选用应根据供电电压、传送距离和被供电设备所消耗的功率三者合理
选取。供电电压一般为直流48V 或交流220V 。输送电能的距离宜不大于2000m ,并且馈电线在正常工作
条件下产生的热量应不会使缆内温度有明显的提高。
4.1.2.8.2 馈电线宜选用单芯软导体无护套电缆,其导体规格、绝缘厚度和电缆外径应符合附录A 中表
A .2 的规定。也可根据需要选用单芯硬导体无护套电缆,其各项性能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4.1.2.8.3 单芯导体通常在缆的长度段内是连续的整根,允许在缆的一个段长内有至多 2 个接头。接头
可采用热熔剂钎焊或冷焊,且接头处的抗张强度应不低于无接头单线的 85 。接头处应采用合适方式和
材料进行绝缘修复,使其达到本标准中对电气性能的各项要求。
4.1.2.9 其他金属线缆
如用户需要,缆中也可放置其他用途的金属线,如控制信号线等,其性能应满足相应的产品规范要
求。
4.1.2.10 绞层
4.1.2.1 0.1 绞合单元外径和数量
绞合的各单元外径宜相近,以利于缆芯的圆整。绞合单元数量宜为5-12根,也可根据用户要求为其
他的数量 。
4.1.2.10.2 绞合节距
对于A 类和C类缆,应综合考虑光纤的拉伸性能要求和通信线对的传输性能要求,节距设计应合理。
4.1.2.10.3 绞合单元识别
缆中各绞合单元应用有效的识别方式加以区分。通常情况下宜采用颜色或数字加以区分,其中馈电
线的绝缘标志颜色应符合GB/ T 5023.1-2008中第4章的规定,通信电缆的护套颜色宜为灰色,光纤松套管
的标志颜色应符合G B/T 6995.2-2008规定,不褪色不迁移并与能其他金属电缆的标志色区分。
4.1.2.11 包带层
4.1.2.11.1 缆芯的绞层外宜有绕包或 (和)纵包的包带层,纵包层外允许再有扎纱。包带层应具有足够
的隔热和耐电压性能。
4.1.2.11.2 包带材料应是强度足够的聚醋带、聚酷无纺布带、阻水带或其他合适的带材。
4.1.2.12 内衬套
4.1.2.12.1 对于铝 (钢)一聚乙烯粘结护套恺装缆,包带层上宜再有一层聚乙烯内衬套,其厚度的标称
值为 1.0m m ,最小值应不小于0.8m m
4.1.2.12.2 聚乙烯内衬套的材料宜采用符合G B/T 15065 或YD/T 1485 规定的聚乙烯护套料。
4.1.2.13 阻水结构
4.1.2.1 3.1 缆护套以内的所有间隙应有有效的阻水措施,包带 (或内衬套)及以内的各绞合单元之间的
间隙,应连续放置阻水带或阻水纱,在填充式缆中应连续充满阻水性复合物。包带 (或内衬套)和护套
之间的间隙,宜连续放置阻水带或阻水纱,也可间隔设置阻水环,在填充式缆中,应涂覆阻水性复合物。
4.1.2.1 3.2 阻水带和阻水纱应符合YD/T 1115规定,阻水环材料的详细技术规范另订。填充复合物和涂
覆复合物应符合YD/T 839.3-2000 规定。
4.1.3 护套
4.1.3.1 总则
4.1.3.1.1 缆常用护套有钢一聚乙烯粘结护套 (简称S 护套)、铝一聚乙烯粘结护套 (简称A 护套)和聚乙
烯护套。
4.1.3.1.2 护套中黑色聚乙烯套的材料应采用线性低密度、中密度或高密度聚乙烯护套料,它们应分别
符合GB/ T 15065 或YD/ T 1485 规定。
4.1.3.1.3 黑色聚乙烯套的表面应圆整光滑,任何横断面上均应无目力可见的气泡、砂眼和裂纹。
4.1.3.2 钢一聚乙烯粘结护套 (S 护套)
4.1.3.2.1 S 护套缆应在缆芯外施加一层纵包搭接的皱纹钢塑复合带挡潮层,再同时挤包一层黑色聚乙
烯套,并且应使聚乙烯套与复合带之间、以及复合带两边缘搭接处的带子之间相互粘结为一体,必要时
可在搭接处施加粘结剂来提高粘结强度。复合带纵包后的皱纹应成环状,其搭接的重迭宽度应不小于5m m
或缆芯直径小于8.0m m 时不小于缆芯周长的20% 。聚乙烯套厚度的标称值、最小值和任何横断面上的平
均值应符合表2 规定。
4.1.3.2.2 钢塑复合带应为符合YD/T 723.3-2007规定的双面复合塑料薄膜的钢带。其中钢带的标称厚度
为0.15mm ,单层塑料薄膜的标称厚度为0.05mm 。在缆制造长度上允许有少量复合带接头,其钢带宜对
接,接头间的距离应不小于350m 。接头处应电气导通和恢复塑料复合层。含接头的复合带强度应不低于
不含接头的相邻段强度的80% .
4.1.3.3 铝一聚乙烯粘结护套 (A 护套)
4.1.3.3.1 A 护套缆应在缆芯外施加一层纵包搭接的铝塑复合带挡潮层,并同时挤包一层黑色聚乙烯套,
使聚乙烯套与复合带之间、以及复合带两边缘搭接处的带子之间相互粘结为一体,必要时可在搭接处施
加粘结剂来提高粘结强度。复合带搭接的重迭宽度应不小于5m m 或缆芯直径小于 &0m m 时不小于缆芯
周长的20% 。聚乙烯套厚度的标称值、最小值和任何横断面上的平均值应符合表2 规定。
4.1.3 .3.2 铝塑复合带应为符合 Y D /T 723.2-2007 规定的双面复合塑料薄膜 的铝带。其中铝带的标称厚度
为0.20mm 或0.15mm ,塑料复合层的标称厚度为0.05mm 。在缆制造长度上允许有少量复合带接头,接
头间的距离应不小于350m 。接头处应电气导通和恢复塑料复合层。含接头的复合带强度应不低于不含接
头的相邻段强度的80%
4.1.3.4 聚乙烯护套
4.1.3.4.1 聚乙烯护套缆应在缆芯外挤包一层黑色聚乙烯护套,其厚度的标称值为 2.0mm ,最小值应不
小于1.6m m ,任何横断面上的平均值应不小于 1.8m m ;但有53 型外护层时,标称值为 1.0mm ,最小值应
不小于0.8m m ,任何横断面上的平均值应不小于 0.9m m a
4.1.4 外护层
4.1.4.1 总则
4.1.4.1.1 外护层宜是黑色聚乙烯外套或再加护防蚁外被层。
4.1.4.1.2 外套应是高密度或中密度黑色聚乙烯材料,其表面应圆整、光滑,任何断面上均无目力可见
的气泡、砂眼和裂纹。
4 .1.4.2 53 型
53型外护层应采用与S护套相同的结构 (见4.1.3.2节),但聚乙烯外套厚度的标称值为2.0m m ,最小值
应不小于1.6m m ,任何横断面上的平均值应不小于1.8m m 。护套与钢带之间应用阻水带或阻水纱、阻水环
或其他阻水材料进行阻水。
4.1.4.3 防蚁外被层
4.1.4.3.1 防蚁外被层 (即4 型)应在缆的外层聚乙烯套上再挤包一层邵氏硬度不小于63D 的黑色聚酞
胺套或黑色聚烯烃共聚物套,其表面应完整、光滑,最小厚度应不小于0.4m m o
4.1.4.3.2 防蚁外被层用聚酞胺和聚烯烃共聚物材料应符合Y D/T 1020 规定。
4.1.5 阻燃缆结构
4.1.5.1 如有需要时,可采用阻燃结构,但应满足本标准规定的所有电气性能的要求。
4.1.5.2 阻燃缆的外层和其他层聚乙烯套应采用低烟无卤 (或低卤)阻燃套或聚氯乙烯,其他的元构件
宜尽可能采用不燃和阻燃的材料。
4.1.5.3 阻燃缆的其他结构要求仍应符合本章规定。
4.1.6 撕裂绳
缆护套下面和外护层的聚乙烯外套下面可放置撕裂绳,撕裂绳应连续贯通整根缆长度,不吸湿,不
吸油,并具有足以开启缆护层的强度。
4.2 长度
4.2.1 缆的标准制造长度标称值应为1000m 或2000m ,容差为0- +100m 0
4.2.2 缆的交货长度应是标准制造长度。经用户同意,可以任意长度交货。
4.3 性能要求
4.3.1 单模光纤特性
模场直径、尺寸参数、截止波长和传输特性应符合GB/T 9771 (所有部分)的规定。
4.3.2 护层性能
4.3.2., 挡潮层铝带、钢带和金属恺装层应在缆纵向分别保持电气导通。
Y D 汀 2159-2010
4.3.2.2 粘结护套的铝 (或钢)带与聚乙烯套之间的剥离强度和搭接重迭处铝 (或钢)带之间的剥离强
度都应不小于 1.4N/mm 。但在铝 (或钢)带下面采用填充式或涂覆复合物阻水时,铝 (或钢)带搭接处
可不作数值要求。
4.3.2.3 聚乙烯套的机械物理特性应符合表3 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