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旁的字大多与什么有关(王字旁的字大多与什么有关)

频道:社会百科 日期: 浏览:95

文|长庚

通过钱币的外形设计,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审美情趣;通过钱币的铸造或印刷水准,可以认识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钱币与其他文物还有一处最大的不同,就是钱币的发行是一种国家行为,它拥有国家权力背书,有一般等价物的流通职能,它和一个国家政权的民生经济紧密关联。

王丹是中国钱币界最高学术奖“金泉奖”获得者、前大英博物馆丝绸之路钱币研究员,他的新作《货币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一部全新的世界经济史》,以古今中外的钱币为中心点向外逐步延伸拓展,去发现历史,观照古今,通过钱币来呼应宏观和微观,梳理出经济演进的暗线和逻辑。

《货币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 一部全新的世界经济史》

王丹 著

天地出版社

史上最美钱币

让百姓吃尽了苦头

单纯从钱币角度看,西汉末年推行“王莽改制”的那位王莽,绝对是审美高手。

王莽钱币是中国历史上最漂亮的钱币,制作严谨,枚枚是精品,钱形上推陈出新,币文采用华丽的悬针篆体,在工艺上达到了中国古代铸钱的一个高峰。在目前的收藏市场,王莽钱币更是被收藏家青睐,价格一路高涨。比如,金错刀是中国最早使用,也是唯一用错金工艺制成的钱币。由于它制作精美,造型奇特,且存世稀少,故为钱币收藏者所珍爱。除了金错刀,王莽发行的契刀、壮布、幼布、空首布、第布等,也都是万元或几千元一枚也难以求得的。而造型奇特的“国宝金匮直万”钱更是当今最稀有的古钱之一,存世仅两枚,价值无法估量。

金错刀

王莽钱币不是具体的某一种货币,而是由王莽主导的四次币制改革所发行的一系列钱币的总称。王莽本是西汉大臣,最后却篡夺了刘姓江山,建立了新莽政权,并迫不及待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当然其中也包括币制改革。

他的钱币改革思路与之前王朝完全不同。通常,币制改革是为了结束混乱,实行统一,因而改革后的货币形态基本一样,最多是大小、成分不同。而王莽却反其道而行之,经他改革后的钱币,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恍若回到了钱币初始的上古年代。

居摄二年(7年),王莽开始了第一次币制改革。他铸造了大泉五十、契刀五百和金错刀三种货币,与五铢钱一起流通。原本刀币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圆形方孔币成为主流,而这次币制改革让刀币重回江湖。

建立新朝不久,他又开始了第二次币制改革,此时距第一次币制改革刚过去两年。有一种解释是,王莽建立新朝后,对“刘”字十分反感,“刘”的繁体字由“卯、金、刀”三个偏旁部首组成,而五铢的“铢”字是金字旁,所以他才废掉了五铢,捎带连他自己亲手推行的契刀五百和金错刀也一并废除了。考虑到“钱”字里也有一个金字旁,他索性连“钱”这个称呼也废了:因为古音“泉”和“钱”相通,货币跟泉水一样自由流动,所以王莽以“泉”代“钱”来称呼钱币。

这次改革还是没有让王莽满意。次年,王莽进行了第三次币制改革,推行了宝货制。宝货制包括的货币种类共有五物、六名、二十八品,堪称世界货币史上绝无仅有的奇景。各种古代货币集体“复活”,多种货币之间的兑换体系纷繁复杂,结果“百姓愦乱,其货不行”,民生陷入混乱。

天凤元年(14年),王莽开始了第四次币制改革。他放弃大泉和小泉,改铸货泉和货布。这次改制倒是去繁就简,但短短七年进行四次货币改革,民众早已无法承受,只能揭竿而起。

货布

王莽的每一次币制改革都在削减钱币重量,升高币值,这实质是在剥削普通民众的财富。《货币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分析认为,王莽改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对货币的本质、职能认识不清,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王莽不懂经济,他一心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货币制度朝秦暮楚,政策没有延续性,严重地压抑了经济的发展,扰乱了市场秩序,让老百姓苦不堪言。并且,烦琐的货币体系也让货币的使用难度大大增加,极其不利于货币流通。王莽强行推进币制改革的进程,最后自然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大唐开元通宝

与“开元”无关

开元通宝是中国古代钱币的明星。它继承了自秦半两以来的东方钱币设计,造型外圆内方,直径八分,重二铢,积十钱为一两,一千钱共重六斤四两。

然而,开元通宝的“开元”二字与唐玄宗及开元盛世没有任何关系。开元通宝并不是年号钱,早在唐玄宗使用这一年号前大约一百年,也就是唐高祖时期,它就已经被铸造出来了。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渊开始进行货币改革,废除了已经使用700多年的五铢钱,铸造新钱,取名开元通宝。据《旧唐书》记载,开元通宝的钱文是由大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并书写的。钱文体作八分书,其字在篆隶之间,清丽遒健,独步古今。“开元”意思就是开辟新纪元。而“通宝”一词,唐代以前没见使用过,应是欧阳询创造。“通”字有流布无碍之意,“宝”字指珍宝,“通宝”就是通行之宝货。

《货币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指出,李渊发行开元通宝并不只是一次简简单单的货币更新,而是一次全新的货币革命,即结束了以铢、两等重量单位作为钱币名称的货币制度,转而向抽象化、符号化发展,并最终形成通宝制度。同时,在确立通宝制度之后,他还对衡法进行了更改。唐朝以前,我国的衡法以铢为计算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也就是二十四进位制,而自开元通宝开始,改用两、钱、分、厘的十进位制。在大多数平民百姓都是文盲的时代,十进位制显然更方便。

作为当时东亚地区的龙头老大,开元通宝自然是东亚各国的模仿对象。708年,日本仿开元通宝铸造了和同开珎;8世纪,粟特人也铸造了类似的圆形方孔钱;970年,越南发行了太平通宝;1102年,朝鲜推出了海东通宝。

开元通宝对后世的影响同样深远。五代十国的时候,南方的闽、南唐、吴越、南汉等割据政权都流通过开元通宝。到了北宋初年,还曾有仿铸开元通宝的现象,甚至清雍正年间,两广偏远地区的市面上还有大量的开元通宝流通。由唐高祖开创的通宝元宝币制,一直流传了1300多年,直到袁世凯称帝时仍在发行新币。中华民国成立后,通宝元宝制才真正废除。

从收藏鉴赏角度看,开元通宝绝对优质。其材质纯净,技术精良,其上的文字由欧阳询亲自书写,字字深峻清晰,方圆兼备。“开”字的间架结构方正匀称,横竖笔画疏密得当,清晰有力;“宝”字则非常庄重、沉稳,笔画散发出一种圆润通透的韵味。此时的开元通宝背面光滑,没有任何标识,专业人士称其为“光背”。

到了中唐,开元通宝钱币上的文字由端庄、沉稳变为纤细、疏朗、清秀,钱背上出现了星、月、云、波、圈等各种纹饰。这些纹饰形态各异,即使是同样的纹饰之间也有细微区别。比如目前出土最多的月纹钱币,就可以区分为上弯仰月、下弯俯月、穿旁侧月等,研究认为,这些月牙痕是铸造者为了区别不同的铸炉或其他原因而做的简单标志。

便民的大明宝钞

二十载就接近崩溃

大明宝钞的全称是“大明通行宝钞”,发行于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是明朝发行的唯一的纸币。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迄今票幅最大的一种纸币。

大明宝钞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主体颜色为青色,外围以龙纹为装饰。视觉上方焦点处题写六个大字:大明通行宝钞。下方竖着分两列印有八个篆体字:大明宝钞,天下通行。两列篆体字的中间是铜钱的图案,具体样式根据纸币面值的不同而变化,直观地表现出钞与钱的换算关系,这在钱币设计史上可谓独具匠心。除此之外,它还有刺青版的防伪印记。

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发现,由于铜钱供给困难、民间私铸,商业贸易极不方便,大多数商人和百姓沿袭元朝的习惯,使用纸币。因此,朱元璋顺应民意,发行大明宝钞。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大明宝钞的年号并没有改为永乐,仍为洪武。所以终明一代,大明宝钞年号皆为洪武。

大明宝钞发行于洪武八年(1375年),到了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两浙、福建、两广、江西一带,1贯宝钞可兑换铜钱的数额已从最初的1000文锐减至160文。短短20年,货币贬值超80%,大明宝钞在流通领域已经趋于崩溃。随着商业流通中铜钱、银的使用范围日趋扩大,纸币流通的领域进一步压缩。正统十三年(1448年),1贯宝钞只能兑换铜钱10文左右,到孝宗弘治年间,纸币名存实亡,除政府官员、军官的俸禄还采用部分宝钞支付外,商业贸易和民间日常生活支付主要是白银和铜钱,政府虽仍在发行宝钞,但已成了保存祖制的象征。

为什么明朝纸币制度实行短短20年就趋于崩溃呢?《货币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认为首要的原因是没有准备金,货币价值不稳定。政府发行货币后,会采取两种方式来保持货币价值的稳定:一是以政府的信用作为担保,二是与白银或者黄金等贵金属挂钩。很明显,大明宝钞属于第一种。大明宝钞发行后,明政府为了使其迅速通行全国,规定平民百姓必须把金银兑换成大明宝钞,这种兑换是单方向的,百姓可以把金银兑换成大明宝钞,却不能把大明宝钞兑换成金银。时间一长,朝廷公信力丧失殆尽,宝钞的货币价值稳定必然受到影响。

无序发行,也容易导致货币快速贬值。明朝政府发行大明宝钞有两个依据:一是原材料的总量,二是工匠的生产能力。印制大明宝钞的主要材料是桑皮纸,这种纸需要专业的工匠花费很长时间来制作,只要原料充足,工匠生产能力有保证,朝廷就一刻不停地印刷宝钞,其发行量可想而知,自然钱不值钱了。

从全书来看,《货币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没有堆砌晦涩词汇和枯燥的专业知识,而是以生活中的小细节为切入点,去讲述一枚枚钱币的铸造工艺,再跟随它们的演变,逐步去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历程。该书还在每一章节介绍了同时期的世界货币,这些叱咤风云的世界钱币,能为中国的货币及经济发展提供平行参照,也为大家提供一个更开阔、更多元的观察视角。

关键词迫不及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