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说的,便是王昌龄。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尤其擅长七言绝句,被称为“七绝圣手”。我们所熟知的不少边塞诗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其四)、“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其二)均出自他的手。
王昌龄的送别诗也写得很有特色,其中最有名的要数《芙蓉楼送辛渐》,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千古流传。除此,他的《送魏二》也写得真挚动人——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我们大多人对于王昌龄的印象大概就停留在以上这些信息。但其实,在流传下来的诗歌寥寥数语背后,诗人们也是一个鲜活的人,也有他的朋友圈。从王昌龄来说,作为盛唐一位名人,他与孟浩然、李白、岑参等著名诗人都有交集。
王昌龄在开元十五年(727年)中进士,从此走上仕途。后来历两次贬谪,这两次贬谪新旧《唐书》《唐才子传》《河岳英灵转》中均有提及,但都没有明确具体时间。目前大多认为,王昌龄第一次被贬是在开元二十七年左右,也就是739年,贬江宁丞;第二次是由江宁贬至龙标,为天宝七年,也就是在748年。
王昌龄第一次被贬后,岑参为他饯行,并写下《送王大昌龄赴江宁》,其中写到:“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叹息王昌龄尽管有生花之妙笔,却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反而被贬。
再看此后的公元740年。这一年历史上并无多少大事发生,仅有的几件中,有两件与诗歌史有关,这一年,张九龄去世,孟浩然去世。巧的是,孟浩然的去世就跟王昌龄有关。
话说这一年,王昌龄前往襄阳访孟浩然,正值孟浩然背上长疮,本来已快痊愈,医生叮嘱他要忌口,不能吃鱼鲜。结果他和王昌龄两人见面喝酒喝开心了(“相得甚欢”),便把医生的嘱咐忘到脑后,吃了鱼。于是,一代诗人孟浩然就这样离世了。
也是在这一年,王昌龄和李白相识。二人相遇,一见如故,互有赠诗。王昌龄写下《巴陵送李十二》: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李白也有写《邺中赠王大》,表达相遇后奉为知己的情感:“我愿执尔手,尔方达我情。相知同一己,岂惟弟与兄。”李白这首诗写得比较长,感兴趣的可以搜索来读读,两人谈了些什么,对未来的展望,都在这首诗里有体现。
李白说他们二人惺惺相惜,简直就比亲兄弟还要亲密。也正基于此次相遇,也才有了后来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李白写下的那首动人的赠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在马积高等人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里,对王昌龄有这样一句评价,说他是盛唐“位卑而名著”的杰出诗人。或许正因此,对于王昌龄的生平记述甚少。以至于到如今,他的生卒年月,他的籍贯,甚至他到底为什么被杀害,都还争论不休,没有定论。
尽管被害原因不明,不过王昌龄死于龙标刺史闾丘晓之手这是没有争议的。请记住这个名字!在《新唐书》里,这个名字后来在王昌龄死后还出现了。
王昌龄死后,张镐按军河南,闾丘晓因为犯了事,张镐要杀他。闾丘晓求情说:我父母还在,你饶了我吧。张镐的回复令人感动,他说:“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悔之晚矣。
愿大家喜欢诗词,也多了解诗词背后、曾发生在诗人身上的故事。诗词大会上的线索答题,考的便是这些常识。如果了解王昌龄的生平,诗词大会第五季第四期的这道线索答题,第二条线索出来时便能锁定是王昌龄了。
原题为:根据以下线索,说一位诗人名字。
线索1、他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线索2、诗人孟浩然的死与他有关。
线索3、他被贬官时得到李白的赠诗。
线索4、曾写下“一片冰心在玉壶”。
最后,再重温下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
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从军行·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