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在其《海韵》一诗中呼喊海边一个起舞的女郎:
“女郎,胆大的女郎!那天边扯起了黑幕,这顷刻间有恶风波——女郎,回家吧,女郎!”
“啊不;你看我凌空舞,学一个海鸥没海波。”
——在夜色里,在沙滩上,急旋着一个苗条的身影
——婆娑,婆娑。
一个“婆娑”写尽了女郎舞蹈的曼妙,那么“婆娑”(po suo)来自于何处呢?它与佛教中的娑婆世界的“娑婆”又有什么不同呢?
-1-
“婆娑”最早来自于《诗经》中的《东门之枌》,属于《陈风》中的一首。原诗如下:
《国风·陈风·东门之枌》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东门外的白榆,宛丘上的柞树。子仲家的姑娘啊,正在那树下起舞。
穀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选择良辰吉日,奔赴南方之原。今日不用绩麻啊,只在那集市婆娑。
穀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前往良辰佳会,与你相会漫步。美似锦葵的姑娘啊,情浓送我椒花一束。
据说,每年春天的某个良辰吉日,陈地的人们就在南方之原祭祀生育之神,并随之举办盛大的男女相亲活动。那一天姑娘们全都放下手中的麻,小伙们也都放下手中的农具,共同奔赴东门外的白榆和柞树林,参加祭祀的狂欢活动。热情的姑娘曼妙起舞,婆娑漫步,找寻那心中的情郎;小伙子们围着姑娘,唱着情歌,放肆着热烈的眼神。男女相悦时,心爱的姑娘越看越美似锦葵,她也把手中象征定情物的一束花椒赠与心上人,两情相悦,共叙幽情。
-2-
所以“婆娑”就是形容女子曼妙的舞姿和优雅的舞蹈。另一成语“泪眼婆娑”则是形容眼泪在眼眶中打转,模糊了视线。也许也引申于这婆娑的舞姿,让眼泪在脸庞曼舞、流淌,既刻画了忧伤,又充满了诗意。
因此泪眼婆娑只形容女子,即使那女子充满忧伤,也楚楚动人、令人爱怜。
-3-
大家很容易把“婆娑”和另一个词“娑婆”搞混,把娑婆世界写成婆娑世界。一般人所想象的,认为娑婆世界就是“婆娑世界”,是舞动的世界、曼妙的世界,是一个美丽的世界。
其实这两个词是完全不同的含义,甚至完全相反。
“娑婆”是佛教里的词语,佛教里的“娑婆世界”中的娑婆是梵音,有许多音译,也可译成“索诃”、“沙诃”、“沙诃楼陀”等。“娑婆”在梵文的原意是“堪忍”,或者“有缺憾”的意思。“娑婆世界”则是“忍土”或“有缺憾的世界”。即说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是有缺憾的世界,但它勉强可以忍受。
所以,娑婆世界实际根本不是婆娑世界。
-4-
但是佛经还说,堪忍的世界只是普通大众的观点。在佛教的菩萨眼里,充满苦难和缺憾的婆娑世界,正是菩萨们寻找菩提大智慧的道场。菩萨们认为烦恼即菩提,缺憾即完美。在有缺憾的世界,菩萨们发一生宏愿,救一切众生,让这世界更美好更曼妙。
这样看来,现代人把娑婆世界当作婆娑世界,倒是一种误打误撞的菩萨观点。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要先搞清楚娑婆世界本意是有缺憾的世界,再了解菩萨视缺憾为完美的态度,然后回归娑婆世界是菩萨眼中完美曼妙的“婆娑世界”,才是正确的过程。
这个必不可少的寻觅过程,才是曲线之上升。唯有此,我们才能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地豁然开朗。